图为中国教育报刊社“两会E政录”视频访谈栏目邀请第十二届全国人大代表、重庆谢家湾小学校长刘希娅(中),中国科学院附属玉泉小学校长高峰(左)接受专访。
转自中国教育新闻网
全面放开“二孩”政策出台后,有专家预测2017年是人口生育高峰。“二孩”时代来临,给学校教育也带来一些影响。一线校长如何看待这一问题?
各年龄段教师合理排课
《人民教育》:前段时间网上说因为女教师扎堆生“二孩”,把校长给愁坏了,二位嘉宾怎么看待这个问题?
高峰:我们学校有9位教师提出要生“二孩”。去年有一位老师在学期中突然提出来要休假备孕,这让我们很被动。今年我们想了个办法,准备拿出一部分经费,给提出“二孩”申请的老师一年的生育假,用固定经费聘请代课老师。第一让老师安心把孩子生好,第二也不影响学校的秩序、课程进度,保证教学质量。
刘希娅:目前全面放开“二孩”对我们的冲击还不是很大。有两个原因,第一是我们在过去学校课程整合中有大量老师跨学科教学,还有大量老师是选修走班教学,孩子们每天上午上课,下午是社团活动,经常接触不同的老师。如果有老师生“二孩”,学校做了老师岗位的调剂和补充,对学生的影响不是很大,家长们意见也不大。第二,我们提前做了准备,做到科学设岗,各个年龄段、生育和没有生育的老师合理安排,这样如果有老师提出生“二孩”,学校也不会太受影响,老师们也能安心生育。
鼓励教师生育期间发展职业能力
《人民教育》:女教师生“二孩”对专业发展会有影响,学校怎么考虑解决这个问题?
高峰:新教师一般工作3年到4年要结婚生第一个孩子,几年之后要“二孩”,这样一来,女教师就有近10年要更多关照自己的孩子。学校应特别照顾处于生育年龄的教师。一是在生活上提供一些支持,比如学校设母婴室;二是帮助这些教师做好职业规划,生育期间、孩子养育期间保持专业发展不中断;三是基于每个教师个体发展路径,创建一种机制,吸引和鼓励老师们在生育期间,能够持续发展自己的职业能力,不让专业发展停顿。
刘希娅:我觉得,首先老师生孩子和专业发展不是矛盾的。生孩子会成为她的另一种专业发展方式,她对孩子的教育和引导方式也会发生变化。当然对于部分有困难的老师,学校要提供有针对性的帮助。如通过团队激励、搭建平台,让她尽快找到实现自我价值的另一种状态,体会职业幸福感;要帮助老师在职业幸福感和做母亲的幸福感之间找到平衡点,不妨碍她做母亲,同时又利于职业发展。
设置跨年龄段交互活动
《人民教育》:“二孩”政策出台后,学校如何配合家庭教育,进行手足亲情教育?
刘希娅:我们的课程设置中有很多跨班级、跨学科、跨年级的交互性活动,在大孩子和小孩子的交流过程中,大孩子会主动照顾年龄小的孩子,很好地培养了他们的责任感。
高峰:我们学校今年做了一个“家庭互访活动”项目,就是让一个小朋友到另外一个小朋友家里度过一个双休日。同伴是一面镜子,在角色互换中才能发现自己的一些优点或者缺点,这是我们进行亲情教育的一种方式。
(《人民教育》记者 朱哲 董筱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