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转自中国江苏网
中国江苏网3月9日讯(新华报业全媒体记者 杨丽 袁涛 唐磊)“很多孩子学习压力负担重,家庭的期望值过高,社会的攀比心严重,以至于孩子产生了厌学、厌世的现象。”今日,全国人大代表、盐城幼儿高等师范学校副校长蒋婉求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建议,在孩子吃饱穿暖、上学的同时,要对他们进行心理健康的疏导,让他们健康快乐成长。
“孩子是我们的未来,是冉冉升起的新星,怎样引导他们健康快乐的成长,这是目前教育工作者普遍面临的一个问题。” 蒋婉求说,有关部门调查显示,我国中小学生心理障碍患病率为21.6%。近年来,学生不堪压力跳楼等自杀事件时有发生。据了解,在我国17岁以下儿童和青少年中,至少有3000万人受到各种情绪障碍和行为问题的困扰,处于心理亚健康状态,每年至少有25万青少年因心理问题而失去花季的生命。
中国疾病控制中心精神卫生中心提供的一份资料表明:目前,我国中小学生心理障碍患病率为21.6%-32%,突出表现为人际关系、情绪稳定性和学习适应方面的问题,仅常见的儿童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的患病率即为3.37%-6.77%,并且,心理问题有上升的趋势。
这些匪夷所思的事件和数字,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亟待解决、刻不容缓。蒋婉求坦言,青少年心理问题究其原因,与青少年所处的学校、家庭和社会三方环境的影响息息相关。
蒋婉求建议,重点建设校外未成年人心理健康辅导站点,各地要着力建设专兼职心里咨询师队伍,开通“96111”热线咨询电话,积极运用网络、电话、授课等多种形式开展教育引导。
“要编纂用于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题材,将心理教育教材列入中小学日常教学课程,安排专门教师上好心理健康课,把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制度化、正规化。” 蒋婉求表示,要突出学校是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可以通过游戏、娱乐等活动,要为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营造一个宽松舒适的环境,从制度和观念上确定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此外,全社会要营造关注关心的氛围。“家长作为学生成长和发展中的重要影响人,他们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将直接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她说,家长要适时地调节好自己的心理状态,及时解决自身的心理问题,不把社会压力、工作压力转嫁到子女身上,要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发挥家庭教育功能。社会要建立起心理服务网络,政府要继续坚持将心理健康教育、心理疾病防治工作纳入公共卫生体系,从资金、设施投入等方面予以更多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