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赛男,女,汉族,1995年8月1日出生于江苏南通,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应用心理学专业2013级本科生。创立“暖心续航—关爱失独老人”团队开展失独心理援助,个人事迹曾获得《人民日报》专题报道,受团中央书记处书记傅振邦的表扬和赞赏。公益志愿服务突出,曾获得第十六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优秀志愿者,GSVC全球社会企业创业公益大赛2014-2015年度中国赛区总决赛六强,南京师范大学年度优秀志愿者以及国际大学生公益组织Enactus的表彰。专业成绩稳居年级前三,曾获得校内校外各级各类奖项多次。担任校级大学生创新创业科研项目第一主持人,学习之余还参与设计开发心理学科技APP“瑞智庄园”以及创立公益科普平台。
施赛男,一位来自南通的95后女孩,三年大学公益之路,她手捧一颗炽热的爱心,致力心理援助,尽其所能奉献社会。美丽的心理科学生涯,她不断寻找打开人们心门的钥匙,为公益插上科技的翅膀,成为了名副其实的心理援助“小专家”。一群胸怀梦想的青年,汇聚智慧、凝聚力量、携手起航,让需要帮助的人们感受温暖、不再孤独、重获希望。助人时,她以创新科技助力;服务中,她展现人生价值;奉献里,她挥舞集体旗帜。公益之路、科技之途,一路走来,有遇到挫折,却也收获喜悦,虽充满艰辛,却永远斗志昂扬,因为,身在其中的施赛男找到了知行合一的价值实现途径,更深深认识到了一个青年人应有的豁达胸怀与使命担当。
关注自闭症,科技求索
投身志愿服务,帮助他人、奉献社会,是施赛男同学自上大学起就心心念念的人生理想。大学期间,她把所有的热情都投入到心理援助等志愿服务之中,将全部的课余精力都倾注在利用科技支持公益的美好事业上。
当公益插上科技的翅膀,就能飞得更高,走得更远。2014年,刚上大一的施赛男在南京红山残疾人托养中心做义工时遇到了自闭症患者侯阿姨。由于侯阿姨丧失了人际交往和社会适应能力,因而没有任何经济收入,只能靠着低保度日。尚不能解决温饱问题的侯阿姨,更不用说去寻求自闭症康复治疗了。中心的老师告诉施赛男,这里像侯阿姨这样尚在生存线挣扎、没有条件进行康复治疗的患者不在少数。看着他们蜷缩在墙角孤单的背影,施赛男的心里有种说不出的滋味儿。施赛男意识到,自己的志愿服务不能只停留于定期探望和提供物资援助,而是要为他们争取自闭症康复治疗权利与机会。让施赛男庆幸的是,还是在红山残托中心,她遇到了一群志同道合的伙伴——南师大“不再菇独”公益团队。加入“不再菇独”,施赛男开始尝试发挥她的心理学专长,积极研发自闭症康复治疗课程。施赛男带领小伙伴们成立了康复治疗方法探究小组,展开了艰难的技术攻关。这群“小专家”们检索论文、寻访专家、调研取经,在实证调研中,施赛男和伙伴们发现多数志愿服务将大量人力、物力投入对自闭症患者的看护陪伴中,但很难彻底治愈他们的疾病,往往志愿者的离去、资助资金的耗竭就意味着志愿服务的结束。有没有一种科学的方法,能够在对自闭症患者进行看护陪伴的同时,也能逐渐治疗他们的病症,从而达到逐步治愈、助其自助的公益效果呢?经过反复研讨、试验,施赛男带领科研团队成功开发出“菌菇康复课程”以及“烘焙康复课程”,利用生物技术以及心理治疗康复理论来提升自闭症人士的社会适应能力。课程推广一年来,该中心50多名接收康复课程治疗的自闭症患者社会适应能力明显提升,在课程中自闭症患者种植的菌菇、制作的饼干又为他们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收益,解决了他们的温饱问题、实现了“自我造血”,而该康复课程低廉的成本投入也为国内自闭症康复治疗提供了一个科学、高效的新途径。现在,侯阿姨已经能够用简单的话语和人交流并且可以在志愿者们的陪同下自己买菜了。全国各地有越来越多自闭症服务机构开始学习、引进我们的康复课程,而施赛男作为该康复课程的始创者也受到了国际大学生公益组织“Enactus创行”的表彰。
“赠人玫瑰,手有余香”。将科学技术融入公益事业的首次尝试,让施赛男深刻地领略到科技的巨大力量,它并不是停留在书本上的冰冷“印刷体”,施赛男需要用学到的本领将它变成每个人身边的“哆啦A梦”,为更多需要帮助的人带来温暖和希望。在Enactus为施赛男颁发证书上有这样的话:“创行表彰您作为大学生用创新的方式为创造更加美好可持续发展的世界所作出的贡献”。青年人只有不断创新才能创造更美好的世界,公益事业只有插上科技的翅膀才能向更高的天空飞翔。
致力失智症,科技扬帆
经世致用,不负所学。实现自我价值、努力奉献社会一直都是施赛男的人生信条,她当初选择心理学专业,就是希望学有所用,通过致力科研、关怀他人,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而施赛男也一直在不断发挥她的学科专长,借助科学的力量给更多的人提供有效的心理援助,更好地践行志愿公益事业。
与“瑞智庄园”相伴,让夕阳下开满美丽鲜花。2014年7月,新闻报道了北师大老教授李希慧因为失智症(俗称“老年痴呆”)走失引起全城寻找。施赛男得知此消息后,也回想起她的外婆也总是向她倾诉自己总是忘事儿、不停发呆等记忆力不断衰退带来的烦恼。通过查阅资料,施赛男发现很多和外婆同龄的老人常常会以为年纪大、记忆力衰退是正常现象,加之子女忙于工作疏于照顾,等到老年痴呆从初期症状发展到晚期时才发现,早已为时晚矣,造成的遗憾再也弥补不来了。施赛男看着外婆焦虑的神情,暗下决心,要用学到的认知测评技术解决防治老年痴呆的问题。询问过学业导师后,施赛男得知认知测评技术的确可以实现评估记忆力衰退的程度,但是该技术尚没有得到医疗化的转换。于是,施赛男把全部课余精力都投入到脑力测评APP的开发中去。经过五个月艰苦研发,“瑞智庄园”问世。“瑞智庄园”是一款适用于记忆力衰退的老年群体的大脑保健APP。当老年人在使用这款APP应用程序时,可以根据程序中的脑力保健游戏锻炼记忆力,而作为老年人的晚辈则可以在应用绑定的微信中“监测”长辈每天的记忆力水平指数,一旦发现异常,就可以及时询问医生,解决了老年痴呆无法及时发现、送医的问题。2015年初,这一款APP已经在苹果公司的APP Store上线,世界各地的老年人都可以免费下载这一款APP,用心理科学和计算机技术实现预防老年痴呆。上线10个月以来,从这款APP的下载量来看,大约已有5000多位老人从中受益。而施赛男的努力也受到了清华大学心理学系的关注。今年10月,清华组委会邀请施赛男团队参加“幸福科技全球创新挑战赛(幸福派)”,以比赛的方式来推广她们的公益作品,让更多老年痴呆潜在患者享受到我们的医疗保健服务。
要想立德助人,修己之外,当知行合一。施赛男牢记勤思笃行、自我实现、奉献社会的人生信条,不断将心理科学运用到助人实践中去。对她来说,老人们舒心的微笑就是莫大的鼓励和奖赏!公益实践就像是一块静谧滋养的土壤,志愿者们播下一颗种子,辛勤耕耘,总能收获和惊喜。在帮助万千老年人群的同时,施赛男也在这一实践中真切地得到了挑战自我、反思自我、突破自我的机会。
服务失独老人,协力创新
在施赛男身边,还有着一群和她一样满怀热情的大学生,她们立志服务社会,憧憬着以学报国。一双手可以托举的重量是有限的,但千千万万双手联结起来,她们就能帮助更多的人,把公益事业做得更好。施赛男一直在努力用自己的行动感染和影响身边的人,唤醒更多人的使命意识,了解和认识科技推动公益事业的巨大能量。施赛男决心让身边那些科研能力突出又热心志愿奉献的小伙伴们团结起来,用科技助力公益。
科技助力公益需要凝聚集体的智慧。施赛男的家乡南通市颐和社区在当地失独老人比率最高,失独的伤痛让他们迟迟无法从阴霾中走出,他们缺少心理学专业人士提供的专业心理康复治疗,而普通社工服务很难根除埋藏在他们心底的那份痛苦。2014年2月,身为一名学生干部的施赛男在学校组织起一支“暖心续航—关爱失独老人”公益团队,帮扶颐和社区建立失独老人创伤后心理康复治疗体系。期间施赛男带头开展科研攻关,将心理咨询技术运用到对失独老人的心理疏导中来,设计出“失独老人创伤后心理治疗”方案。为当地的社工提供心理咨询技术培训,提升社区的志愿者服务水平。经过一年多的努力,当地的30多户失独老人都走出了失独的阴霾。在施赛男负责治疗的几位老人中,颐和社区的黄奶奶是心理状态是最消沉的。经过施赛男的悉心疏导,她现在已经能重拾微笑,开心的向施赛男展示她新烫的头发了。2015年3月2日,施赛男运用心理咨询技术帮助失独老人走出失独阴霾的事迹被《人民日报》专题报道,共青团中央书记处书记傅振邦来南京师范大学视察的时候。也对施赛男关爱失独老人的行动给予了极大地鼓励和赞赏。
个人的力量微薄,集体的力量强大;小集体的力量有限,大集体的力量无穷。因为《人民日报》的宣传报道,多家大学生公益组织联系到施赛男团队所服务的颐和社区,希望为颐和社区的老人提供志愿公益服务。听闻此消息后,施赛男在感动和欣喜之余,开始思考,全国有千千万万名大学生,那么,如何更加高效地集结更多人的力量助力公益事业呢?施赛男把眼光瞄准了传播范围更广的互联网,借助互联网科技为公益增添力量,创建互联网平台召集品学兼优的大学生助力公益事业,用科技回馈社会。施赛男尝试先从自己擅长的教育心理学做起,利用假期时间全身心投入“育儿脑科学“公益微博平台的创建。施赛男发动来自全国各地科研能力突出的有志青年们建立公益科普小组,带领团队搜集全球最新儿童教育理论成果,编撰科普文章,为万千父母无偿提供最科学、最前沿、最先进的教育资讯。互联网科技为施赛男的公益梦想提供了更广阔的平台。今天,“育儿脑科学“公益微博平台已有超过5000人的关注量,每日在线阅读人数超过3000人。同时也有越来越多的大学生联系施赛男团队,要求参与她们的公益科普小组,贡献一份力量。
投石于湖,泛起美丽的涟漪。在南师的三年中,在立德助人的路上,施赛男不断反思自身,不断探索更高效的公益服务方式,用科技实现公益创新。溯洄从之,道阻且长。在实现公益梦想的曲折之路上,施赛男深深感受到了自己作为一名大学生所应肩负的社会责任与时代使命,她矢志用自己经历和行动去呼吁、号召、集结更多的大学生投身志愿服务,用科技照亮公益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