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热门专题 > 美德学生 > 高校 > 正文

王 晴:点滴奉献,铸就“青春梦想”

淮阴师范学院文学院王晴同学先进事迹

作者: 发布时间:2016-03-23 来源: 江苏教育新闻网

 

  “如果我们要以一颗感恩的心去回报这有情山水,就应该以己之力去帮助需要帮助的人才好。”这是她的人生信条,她始终坚持以“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精神服务集体、服务社会,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公益理念和志愿服务,用自己的一言一行影响身边的人,带来无限青春正能量。

  义务支教 情系大山

  从东部到西南,从平原到高山,从温暖的城市到寒冷的农村,不远千里万里,她孤身一人,坐上了两天两夜的火车,来到贵州省毕节市威宁县的一个小村子——江林村开展了为期二十天的义务支教活动。一直以来,她就十分关注偏远地区学生教育成长问题,偏远地区落后的经济条件以及冬天寒冷的气候条件并没有使她退缩。在每个寒风凛冽的早晨和夜晚,会看到微弱的灯光下她批改作业、备课的身影。在严重缺水断电的时候,用地上的雪化成水来刷牙、洗脸,十几天未能洗一次头发,要拎着水壶去湖边打水。即使周围的环境和生活条件很差,但是她依然非常乐观,从小养成了吃苦耐劳的精神,每天耐心地给孩子们传授知识,带去快乐和希望。春节期间,她毅然放弃和家人团圆的机会,选择陪在孩子们身边。当零点的钟声响起,她往家的方向望去,四周除了起伏的山脉还是山,思乡之情油然升起。短短二十天的支教,她历经种种艰难困苦,用一颗赤诚的爱心去温暖苍凉而孤独的大山以及大山的孩子们,深入调研偏远地区留守儿童的家庭经济状况、受教育情况以及心理状况等,并且通过一己之力呼吁全社会关注偏远地区教育问题。无论走到哪里,无论身处何方,她总是不忘把希望和爱带上。此次支教于她,不仅是一次难忘的经历,更是一场精神的洗礼,也是一次爱的朝圣之旅。支教不能当成是一次经历,而是作为终生去做的一件善事,她说。

  热心公益 志愿先行

  滴水服务献爱心,举手之劳送温暖。她创建“水滴”志愿者团队,组织开展志愿服务活动,旨在用点滴服务汇聚力量,让社会充满爱心,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她曾计划实施“举手之劳送温暖”项目,有这样一个群体,他们渴望来自社会的关怀与帮助,他们渴望用心与外界的人交流、沟通。淮安市淮阴区特殊小学的学生们大都是智力、听力或者语言上有障碍的学生,为了帮助这一群体得到更多人的关怀与关注,她举办义卖义演活动,为淮安市特殊小学的学生募捐3500元资金,被淮安电视台采访报道,让特殊小学的孩子们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一直以来,她带领的“水滴”志愿者团队与特殊学校建立了长久的联系,志愿者们经常去特殊学校和孩子们一起做游戏、学习等。留守老人以及老人被送到敬老院已经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话题,为了改善留守老人的心理状况,让老人能安度晚年,她曾多次组织助老、助残等活动,实施关注夕阳红计划,本着“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精神,以关注孤寡老人等弱势群体生活为己任。她带领志愿者们来到淮安市淮阴区敬老院,给老人们带来自己的表演,陪着老人聊天,给老人带去了快乐和温暖。也曾加入义工团队,去社区开展志愿服务活动。不同的角色,同样的奉献。赠人玫瑰,手有余香,每次参加志愿服务的过程,看到孩子们和老人们脸上洋溢着的笑容都是对她最大的鼓励和支持,就是这样的点滴小事凝聚成让她继续前行的力量。

  知行合一 奉献集体

  用热情奉献集体,用责任引领班级。作为班级团支书,她建立了一系列的班级制度,坚持“以先进带后进”,不抛弃、不放弃,坚持共同进步。在严格的考勤制度以及严密的学习计划的安排下,班级同学的学习成绩有很大的进步。她积极组织策划班级各项活动,努力实现“独立自主创业的女性美,学识渊博的知性美,无私博爱的心灵美,阳光健康的形体美”的四美目标。曾带领班级获得“周恩来班积极创建奖”、淮阴师范学院“五四红旗团支部”、“四月的思念”诗歌朗诵会二等奖、院女子篮球赛第一名等荣誉。

  同学心中的好榜样,老师眼里的好帮手。作为文学院团委副书记,她协助学院老师及时高效的完成团学工作,作为同学与学院之间的纽带,使得学院的各项活动得以顺利开展。曾组织协调“汉字听写大赛”、“我爱记诗词”、秘书文化周晚会、趣味运动会等一系列活动及讲座等,并且帮助学院老师完成共青团考核材料整理、新生档案整理、毕业生档案整理等日常工作。除了组织班级、学院活动以外,她不放过每一个让自己进步的机会,经常积极参加学院组织的各种讲座,充实自己的内涵和文学素养。对于班级各种琐碎的小事情,她也从不麻烦别人,而是自己去完成,从各种材料的收集整理到各种事情的通知安排,她都第一时间通知到位,经常加班加点完成学院、班级的各项工作,养成了细致认真的好习惯。

  菁菁韶华,以梦为马。学习恩来精神,无私奉献、任劳任怨,以饱满的热情与责任奋斗一生。不断用求真务实的恩来精神探求新的知识,上下求索,用实际行动践行为社会服务、为人民服务的伟大善举。弃燕雀之志,慕鸿鹄而高翔,点滴奉献,铸就“青春梦想”。

责任编辑:周灵

相关新闻

江苏教育报刊总社 | 关于我们 | 法律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地址:中国江苏省南京市草场门大街133号  邮编:210036  

江苏省网络视听违规节目举报

电话:86275776(报社相关),86275726(通联发行) 传真:025-86275721,86275777;技术支持:86381340。

苏公网安备 32010602010084号, 苏ICP备09001380号,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010420

江苏教育报刊总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