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根实际的文化之作

作者:张晓锋 发布时间:2018-03-26 来源: 南京师范大学

  戏曲艺术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在传承民族历史、弘扬中国精神、培育人文修养等方面独具作用。如今,在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双重打压下,并伴随着流行文化的冲击,戏曲艺术日渐成为一种“稀缺品”,陷入困境,逐渐失去大众的土壤。如何保护中国传统戏曲文化,是个迫在眉睫的问题。“戏曲进校园”是国家展开的保护戏曲文化的活动之一,旨在让更多的学生领略到经典戏曲艺术的魅力,了解并认同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精髓,让传统文化在薪火相传中更自信。记者通过实地考察,向读者展示了戏曲是如何走进大中小学的课题。

  文章的第一部分向读者介绍了戏曲艺术是如何走进校园。记者指出,江苏各剧团注重因地制宜,结合地域特色、配合主题教育不断编排新剧目,使“老腔老调”唱出“新词新意”。因此,青年学生逐渐感受到传统戏曲文化的魅力,在校园引燃听戏、爱戏、学戏的热潮。紧接着,文章以扬州市邗江区的实践为例,介绍戏曲文化是如何传承与接力。该地一方面对音乐老师进行培训,让老师学习唱戏教戏;另一方面编印相关教材,将地方特色戏曲送进课堂,激发了学生对戏曲的兴趣。最后,记者采访了江苏省各大高校的老师,介绍了戏曲进校园给高校带来的新气象。一些学校纷纷成立了戏曲社团,学生欣赏高雅艺术的积极性大为提高,校园的文化氛围得到了改善,文化品位得到提升。

  地方性、针对性、贴近性是本篇报道的三大特色。作为文化大省,江苏的本土剧种数目繁多,有关部门正在逐渐加大送戏曲、送文化的力度。本文紧随社会热点,探讨地方事务,并深入扬州、南京等地进行考察,凸显了对于民生的关注。其次,记者通过深入校园进行采访,让读者切实了解到了戏曲艺术在江苏校园内的发展现状,颇具针对性。在全篇报道中,既有对现象的描述,也有对相关群体的访问调查,具有说服力,让读者一目了然。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是新闻工作的重要方向,本文将“三贴近”原则落在实处,积极反映社会生活,传播正能量。

  戏曲艺术源自民间,其发扬光大也在民间。传统艺术焕发生机离不开民间的认同与滋养,这就需要新闻记者的持续关注与报道。一篇好的新闻报道,能够唤起更多群众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关注,能够激起更多读者对于戏曲艺术的热情。我们也希望在未来,能看到更多的记者扎根实际,关注细微,将民族的旋律传播得更远!

  

责任编辑:潘磊

江苏教育报刊总社 | 关于我们 | 法律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地址:中国江苏省南京市草场门大街133号  邮编:210036  

江苏省网络视听违规节目举报

电话:86275776(报社相关),86275726(通联发行) 传真:025-86275721,86275777;技术支持:86381340。

苏公网安备 32010602010084号, 苏ICP备09001380号,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010420

江苏教育报刊总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