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接到要写“江苏实施特聘教授计划”报道的任务时,耳边响着的是“时间紧、任务重”的声音,但脑海里浮现的被采访者形象,有轮廓却很模糊。“江苏特聘教授,我们到底对这个人群了解多少?”扪心自问,才发现底气不足。
在真正迈出采访的脚步之前,省教育厅师资处为我们提供了“特聘教授”推荐名单及丰富的背景资料。“基于模拟退火算法的近红外光谱波长子区间选择方法”“加氢脱硫、脱芳烃沸石负载金属催化剂制备与性能研究”“斑马鱼生物钟调节的分子遗传和基因组机制”……在五六万字的前期材料中,循环出现在眼前的竟都是些看不懂、读不通的字眼,对于并不擅长理工科的我们来说,已然给“江苏特聘教授”穿上了“高大上”的“圣装”,面对如此人群,我等凡夫俗子只有张嘴感叹的份啊!
自己都搞不明白,如何才能在采访中与特聘教授对话?如何才能写出让读者看得懂的报道?心中纠结烦恼,却也意识到短时间内无法弥补专业知识的匮乏。经过采写小组讨论和分工,立即调整思路,从江苏实施特聘教授计划的背景、政策、进程、成果等入手寻找蛛丝马迹,进一步明确采写方案。
抱着学习的态度和忐忑的心情,我们坐上了开往苏州的高铁。“首批江苏特聘教授王晗是世界上第一批用斑马鱼来模拟人类疾病的科学家之一,他以首席科学家身份领衔我国生物钟研究领域第一个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项目……”一路上看着手中密密麻麻的资料,脑中不停建构着这位教授的感性模样。这么一位取得高成就的教授,一定很不容易亲近吧。
一番波折终于见到了王晗,眼前的他与想象中有很大不同。在一间堆满书的办公室里,穿着白衬衫、牛仔裤、运动鞋的王晗,正在埋头研究什么。一名学生告诉他有人来访,他抬起头,立即站起来,微笑着上前握手。在一个多小时的采访中,王晗教授一直面带笑容,谈起他的研究和他的斑马鱼甚至可以用“眉飞色舞”来形容。
给人留下类似印象的还有江苏大学邹小波和常州大学的姜兴茂。明知道眼前是科研领域的外行人,但仍然极具耐心地反复说明、解说研究创造的原理、成效,话语中充满对江苏特聘教授计划给予支持的感激,对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提供舞台的感谢;而说到自己奋斗的小故事时,反而显得嘴笨了起来,少了生动的比喻和华丽的修辞。
又如,南京工业大学教授暴宁钟是个心系祖国,潜心科研的“拼命三郎”,他放弃海外优越的生活环境毅然回国,他以实验室为家,常年无休,甚至没有参加过一次孩子的家长会……这些感人的故事,却很少从他自己的口中得知。
采访总有意外收获。例如,去南京师范大学与相关部门负责人探讨江苏特聘教授计划的实施对学校学科建设带来的影响时,意外地结识了首批江苏特聘教授中唯一一位人文社科类特聘教授林敏洁,她不仅是特聘教授群体中的少数代表,还是一位优雅美丽的女性。林敏洁的名字原本并未出现在省教育厅推荐的名单中,但与她的相识却让我们对江苏特聘教授有了更完整的认识和更丰满的感受。
在采访中邹小波说的一句话,让人印象深刻。他说:“可能我们这些做研究的人常常低着头只顾钻研,很少抬头吆喝,没有想到只是做这些本职工作却能受到媒体记者的关注,真是万分的惶恐,很是惭愧。”
经历了采访、整理思路、写稿改稿这整个过程,虽然最后刊发出来的稿件区区几千字,只是这整段采写历程中微小的一部分,但更多宝贵的收获在于通过这次采写的契机,对某一事物从陌生到熟悉的认知,与某个人群对话的过程,在某个故事细节里得到的启示和感动。
作为记者,我们也常常只顾埋头写稿,深陷于搜集素材、搭建框架、填充案例等反复循环的狭小圈子里,很少抬头看看四周,其实在服务稿件生成的同时,还有很多无法写入稿件却能够让内心丰盈的东西。
(作者为《江苏教育报》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