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师范大学赵久龙个人事迹

作者: 发布时间:2018-08-08 来源: 江苏教育新闻网

春风又绿江南岸 基层边疆迟未还

——记“逆行”向基层、折柳赴边疆的师大学子、新华社记者赵久龙

  “风吹开夏花,风吹落秋叶,追梦的人啊,走得那么远。”他2017年3月至8月在宿迁市泗洪县上塘镇挂职党委宣传、统战委员、扶贫干事;2018年1月被抽调参加国务院扶贫办组织的扶贫考核暗访,到湖北巴东、恩施等地,过草地、爬雪山,访贫问苦;2018年3月初接受组织选派远赴新华社西藏分社援藏一年。

  他曾站在聚光灯下,如今把话筒对向群众;他曾演讲自己的经历,如今去报道人民的故事。从金陵繁华地,到江苏最贫处;从烟雨江南,到雪域高原……连续两年,他“逆行”向基层、折柳赴边疆,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以家国情怀书写新时代青年故事,以中国梦激扬青春梦。

  他是邻里和朋友眼中的“苦命孩子”,不满周岁时,父亲去世,母亲改嫁,他与奶奶相依为命;他是老师和同学眼中的“励志男孩”,勤奋苦读,考入南京师范大学,保研南京大学;他是学校师生眼中的“演讲明星”,2010至2012年间,通过专场报告和演讲在师大各校区学子间刮起长达2年的励志风暴,累计听众逾两万人次;他是下基层最多的新华社记者之一,参与了盐城特大风雹灾害等重大报道,团队得到中宣部新闻局和新华社总编室表彰。

  他参与采写的多篇报道获新华社社级好稿、总编室表扬稿、部级好稿、江苏好新闻奖、南京好新闻奖等,多篇重要报道得到中央及省委领导关注。

  他,就是教育部全国励志成长成才优秀学生、首届江苏省大学生年度人物、南京师范大学十大杰出青年学生赵久龙。

  这个来自南京江北乡村的追梦人,曾是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师范)专业2008级本科生,后推荐免试至南京大学攻读硕士研究生,2015年7月起就职于新华社江苏分社,从校园人成长为一名新华人。

  成长:他从尘埃中走来,用汗水绘就校园诗篇

  赵久龙出生在南京市六合区玉带镇(现长芦街道)的一个贫困家庭,在他还只有八个月大的时候,父亲因病去世。之后,母亲带着他的姐姐改嫁到外地,留下他和奶奶相依为命。

  2004年深秋,在苦苦支撑了三年之后,赵久龙的奶奶最终没有逃脱病痛的折磨,留下那句“我孙子,我孙子,我孙子”遗言和压在箱底的5500块钱,离开人世。

  少了奶奶的照顾与庇护,赵久龙成了名符其实的孤儿,成长这条路,他走得比同龄人更艰难。

  苦难并没有把赵久龙压垮,反而让他在磨砺中愈发坚强。早在2003年,他便得到了江苏省教育电视台连续两天的报道及社会好心人的资助。

  “奶奶离去后,我更加不能辜负她的期望,正是这个信念,才让我一次又一次咬牙坚持。”2008年,12年的寒窗苦读终究让他实现了奶奶毕生的心愿。他考上了南京师范大学,开始了新的征程。

  进入大学,赵久龙继续努力学习,综合测评四年总评专业第二,获得“教育部全国励志成长成才优秀学生”“2011中国大学生年度人物提名奖”“2011江苏省大学生年度人物”、江苏省高校“省级三好学生”、“江苏省大学生2012年本科优秀毕业设计(论文)二等奖”“江苏省首届伯黎创业大赛冠军”“栖霞区十大青年先锋”“南京师范大学2012届优秀毕业生”“南京师范大学十大杰出青年学生”“南京师范大学首届励志之星”以及国家励志奖学金3次、校滚动奖学金一等奖4次、朱敬文奖学金等几十个国家级、省级、校级奖项,并顺利取得推荐免试研究生资格,师从南京大学颜世安教授。

  大学期间,他主持大学生社会实践项目1项,参与科研课题7项,作为文学爱好者累计发表十多篇散文、诗歌,随历史地理研究知名学者许盘清教授赴香港中文大学、城市大学学习。他曾获全国历史教育专业委员会暨南京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科研论文大赛一等奖,将所得1000元奖金的一半捐给了班级爱心基金。

  在担任新华社智库江苏中心(现为中经社江苏分中心)舆情分析师的8个月实习期间,赵久龙主要负责每周撰写一份呈送江苏省委书记、省长等领导同志的涉苏舆情报告初稿,累计写稿达百万字,获得了极大的锻炼。

  感恩:他用演讲激励同侪,用爱心添彩青春

  不仅是励志之星,赵久龙还经常被同学戏称为 “演讲明星”。“校优秀学子宣讲团对我而言,是大学里最精彩、学到的知识最丰富、最特别的一堂课,令我终身受益。”他说。

  “经历过的苦难,可以变成人生的一笔财富。一盏昏黄的油灯,可以照亮家徒四壁的凄凉,也能照亮脚下的路。只要我不抛弃生活,那么生活就永远不会抛弃我。”他在演讲里说。

  2010-2011年间,赵久龙连续两年入选校优秀学子宣讲团,先后担任副团长、团长,一场报告接着一场报告,从南师大仙林校区报告厅到紫金校区、泰州学院、人武学院,到金陵中学、南菁中学等,再到毕业致辞,共计20余场,他累计与两万余名师生分享了自己的故事。他曾面对台下4000余名大学新生畅谈求学路,也曾代表4000多名毕业生作毕业致辞。

  江苏教育频道、《现代快报》、《南京晨报》、南京师范大学校电视台、《南京师范大学报》、《助学报》、《师大青年》、南师大阳光网、南师大德风园网站以及各学院网站等校园媒体对他的感人事迹进行了报道。他还被江苏省教育厅选中作为三位主角之一拍摄了“江苏省助学成长成才典型人物”纪录片。

  “草根慈善家”——这是同学们给他的另一个称号。“再小的力量,也是一种支持。”他在演讲中常感慨:“最伟大的爱是爱别人,学校给了我们这个群体很大的帮助,爱在南师,母校师大所给予的许多,回忆里都将是一场美丽的诉说。之前,别人为我做了很多,此后,我希望也能为别人做点什么!”

  2008年,赵久龙在刚刚入学的时候便参加了勤工助学工作。而到了2009年12月,他发起、成立了自己班级的“心旌”爱心基金。班委会经过讨论一致支持他的计划,还征求班级全体同学意见从班费中拿出100元作为启动资金,班主任刘龙雨老师也很支持,捐赠了500元善款。

  在爱心基金成立之初赵久龙便带领同学们和南京“爱德基金会”合作资助一位宿迁的贫困学童。此外,他们还资助了一个妻子患脑肿瘤的困难家庭、多位春蕾女童和下关区宝塔桥街道敬老院等。另外,他也组织同学做一些其他的爱心活动,比如义卖报纸为危难家庭捐款,班级里每个宿舍发两个塑料袋分别收集饮料瓶和旧报纸、旧书、旧杂志等,转卖所得全部捐给班级爱心基金。

  “我要给那些志同道合的、可爱的同学们献上深深的谢意。虽然我们的力量很绵薄,但是爱并不渺小,大爱无疆。”他说。

  工作:走下舞台,把话筒对向群众,为失语人群鼓与呼

  ——加强学习,加快成长,从校园人转变为新华人。2015年夏天,赵久龙收起各项校园荣誉,幸运地加入新华社江苏分社这个大家庭。走下校园舞台,远离聚光灯,以新华社记者之名,去报道社会大舞台上的人与事,打捞沉默的声音,为失语人群鼓与呼。

  寒来暑往,踏雪行冰。处于传媒巨变的时代,不变的唯余记者的责任与坚守。赵久龙铭记老记者教诲:“新华社记者”五字千钧,自带“光环”,若没有理想主义和英雄主义的浇灌,没有为国为民、家国为先的“侠气”,便沦为一份“为稻粱谋”的工作。他时时回望起点,反求诸己,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工作近三年来,他越发认识到,新华社是一个很特殊的单位,在实际工作中要与时俱进更新政治理论储备。新华社记者的稿件不仅要“下接地气”,也要“上接天气”。他非常重视理论学习,认真学习业务知识,常利用零碎时间研究学习文件和领导同事们的优秀稿件。

  分社领导常告诫他写稿要有精品意识、品牌意识,应字斟句酌,敬畏文字,敬惜笔墨。他加强学习跨行业知识,提高写作专业性;针对业务不足,有针对性地进行锻炼,不断提高文字业务工作能力;学习摄影、摄像等技能,提高全媒体报道水平,努力向“在场主义”全媒型记者靠近。

  ——不畏困难,积极完成分社交办的各项任务。2015年下半年,他参与完成60余条次报道,“常州天价白粥”报道被百余家媒体采用,入职之前他参与完成了第一篇刊发于《新华每日电讯》的报道《司机师徒:一起过年,就是家人》,完成《(中国网事?感动2015)生死一瞬,奋力一举——邳州56岁托举大叔王吉爱用生命托起坠井男童》《老党员余义方:热心照顾“渐冰人”男孩十余载》等报道,提高了采写能力。

  2016年,他除了在总社值班以及跑小分队调研近60天,另有约150天在江苏省内各地跑调研。得益于新华社记者这一角色身份,他看到了更加广阔的天地,参与完成70多篇文字报道、约20篇参考报道、10多篇社办报刊报道,600余篇信息稿和80多篇分析报告,多篇稿件获得南京新闻奖、分社好新闻奖,一篇合作稿件获评总社社级好稿,两篇报道获评总社部级好稿,多篇参考报道获得中央领导和江苏省委主要领导关注。

  2017年,尽管有半年时间在基层扎根锻炼,他不忘本职工作,努力完成报道任务。参与完成的近20篇稿件被各类社办报刊采用,全年仍发出百余篇报道,部分报道产生较大社会影响力。参与采写的多篇报道被《新华每日电讯》头版采用,参与完成的多篇报道获评新华社社级好稿、总编室表扬稿、部级好稿。发出一篇业务文章:《在场主义:新闻报道的“突围”》。

  ——扎根基层,远赴边疆,采写沾泥带露有群众视角的报道。2017年3月至8月,他在江苏贫困人口最集中、贫困面最广、脱贫难度最大的片区之一——宿迁市泗洪县上塘镇挂职锻炼。他虚心向基层领导、同事和群众学习,磨掉了一身稚气,受益匪浅。他十分感谢分社领导在考核压力如此大的情况下,把年轻记者下放到基层脱岗锻炼。

  回来后,他们三位挂职记者写的挂职随笔在《新华每日电讯》上整版展示。挂职期间,他还采写了《一位贫乡代课教师的自白:唯一的期望是能帮我缴上医保和养老保险》《特写:贫乡招贤记》《特写:贫家子弟助学记》等接地气的报道。同时,作为一名从农村走出来的农业记者,他采写了《结婚纪念照里的扶贫故事》《老乡不脱贫,队伍不撤走》等充满基层情怀、散发泥土气息的报道。

  从基层回到分社仅半年,2018年3月初,赵久龙接受组织选派远赴新华社西藏分社援藏一年。“缺氧不缺精神,艰苦不怕吃苦,团结凝聚人心,海拔高境界更高。”这是他时刻铭记在心的西藏分社精神。分社领导告诫,要学习十八军精神,坚韧不拔,为西藏经济社会发展做贡献。他坚持多拍多写,每天记日记,立志回去出本个人西藏纪行摄影随笔集,帮助更多人了解美丽的雪域高原。

  他是分社下基层最多的记者之一,采写的多篇稿件得到同行、同事和基层干部群众认可,但他深知还有许多地方需要提高,时刻提醒自己不能忘记国社前辈的告诫:勿忘人民,继续提升脚力、眼力、脑力、笔力,积极打捞沉默的声音,为失语人群鼓与呼,履好职尽好责,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基层声音,做好社会进步的推动者、公平正义的守望者。

  在上大学之前,赵久龙的事迹曾在江苏省教育电视台和南京市六合区电视台报道过。上大学期间,他的励志事迹也得到了江苏教育频道、《现代快报》、校电视台、校报、助学报等校园媒体广泛报道。他的事迹通过他的演讲被许多人所关注,也帮助到了许多人。他走下聚光灯,把话筒对向了人民群众。

  这个从贫困中成长起来的男孩让人相信穷当益坚,逆境成才,这个努力“为别人做点什么”的男孩还让人相信,自助助人,爱满人间。

  笔耕不辍,行走中国,他的励志之行和爱心之举在路上。

责任编辑:李朋飞

江苏教育报刊总社 | 关于我们 | 法律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地址:中国江苏省南京市草场门大街133号  邮编:210036  

江苏省网络视听违规节目举报

电话:86275776(报社相关),86275726(通联发行) 传真:025-86275721,86275777;技术支持:86381340。

苏公网安备 32010602010084号, 苏ICP备09001380号,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010420

江苏教育报刊总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