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他是依靠奖助学金完成学业的贫困生;现在,他是向母校捐款千万元的江苏省慈善总会最年轻的副会长。他捐款近亿元做公益却始终保持简朴。他说:“我要为社会做事情,做财富的搬运工,把钱花到最需要的地方。”他用真诚的言行,无私的大爱,诠释了“理想、奋斗、感恩、情怀”的精神特质。他,就是郑钢。
向母校捐款千万的穷小子
时光倒流回十几年前的某个普通的周末深夜,自习室的圆钟完成了一天的任务,郑钢的笔尖悄悄地提前一毫秒跨入了第二天。习惯了这样的孤独而充实,点算完习题册上完成的任务,才能心满意足地入睡。2014年,自保送进入南大公认最强的学院——匡亚明学院理科强化班后,郑钢的每一天都在充实和努力中度过。“不努力不行,通常自习到十二点,成绩也在前二十间摇摆不定”。现在回想起来,他还深有感触:“虽然工作状态很高负荷,但是很有用,既有文科的一腔热血,也有理科思维的训练。”
郑钢少年时的理想是成为一名科学家,然而他却是学院极少数早早告别科研道路的学生。郑钢成长在单亲家庭,母亲一人仅靠每月一千多元的打工收入养活他。求学期间,郑钢每年都获得各类奖助学金,包括国家奖学金一等奖、国家助学金、省政府奖学金一等奖和人民奖学金等,品学兼优的他从未有过一丝懈怠。大学毕业那年,母亲的身体已经被类风湿、糖尿病等各种疾病击垮,几乎没有劳动能力,治病又欠下了不少外债。这一切,母亲都默默自己扛着,没有告诉儿子,但郑钢隐约还是感觉到了家里的困难。毕业那年,当同学们纷纷攻读硕、博学位时,孝顺的郑钢放弃保研和出国深造的机会,收拾行囊奔向就业市场。
谁都没想到,2014年,曾经的穷小子郑钢在28岁时回到母校,向学校捐赠190万元,一年后又捐1000万,轰动了校园内外。南大一位老教授经过仪式现场,目睹这一切,不禁感慨道:“年纪这么轻就能这样回报母校,难能可贵!”
当年的同学们得知这个消息,却并不十分惊讶——在时任院学生会主席王文荣眼里,郑钢虽然上学时经济窘迫,但不改慷慨本色,毕业后同学聚会都是他买单,这样的捐赠符合他的风格。同学张洋认为,郑钢上学时就有一种很果断的品质,大三那年他毅然从数学物理转到生物化学专业,并且辅修金融,比旁人付出多几倍的努力,就是为了让自己的知识结构更广一些。而这种广度和视野,以及专业方法,奠定了他成功的基础。在同学们眼里,郑钢是特别能吃苦、能坚持的人,上学时每天早起读书,下课和老师讨论,周末节假日早出晚归泡自习室,提前半年学C语言,囊括国家奖学金、政府奖学金一等奖……
“我要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
超越常人的勤奋和刻苦,也让郑钢在各项工作中取得了惊人的成绩。他首先投身于房地产工作,很快从后台转岗做了销售,并在三年内成为华东销售冠军。这时他开始构想未来蓝图,“我还想做得更大,走得更远。”权衡之下,郑钢辞去稳定的工作,和朋友一起创办了一家投资公司,然而不到一年半公司倒闭,之前赚的钱也全部打水漂。不肯认输的他坚持每天钻研到凌晨,为了梦想忙碌而充实。三年后,他与合伙人自己开了投资公司。“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是他如今的梦想:“我花的钱其实很少,我一定会捐出去的。”最初给母校的几次捐款,他的想法特别简单,“我当年在鼓楼的教学楼看书差点中暑了”,于是南京大学鼓楼校区的教学楼都装上了空调;大学时代还是贫困生的他为社团活动忍痛贴钱,“有些社团活动根本没办法拉到外联,还是要支持他们一把”,于是成立了社团发展基金,弥补了学生时代的遗憾。
渐渐地,捐赠项目和社会活动越来越多,郑钢也越发在这些有意义的事情中找到一份特殊的使命感和荣誉感。
心怀感恩 青年有担当
年少时,郑钢家境困难,但母亲从小就教育他,做人一定要“有理想、知奋斗、懂感恩、讲情怀”。当年靠着学校奖助学金支撑学业,这份恩情让他始终铭记于心并涌泉相报。从2014年11月捐出人生中的第一笔捐款,到成立南京大学郑钢基金,设立郑钢学者奖励计划、郑钢奖助学金、新媒体发展基金、亚太发展研究基金、社团基金、国际完形与艺术疗法研究基金,支持成立南京大学亚太发展研究中心、菁英人才培育中心等,捐赠成立江苏省慈善总会郑钢基金、江苏省青基会郑钢公益基金等,再加上对社会上的一些其他资助,以及目前在洽谈的捐助意向,郑钢的捐助金额已近亿元,涉及教育、文化、助困、扶贫等等各个领域。
2017年10月,郑钢受聘为江苏省慈善总会副会长,出资3000万元在省慈善总会设立专项基金。他说:“我出身贫寒,得益于社会、学校、师长的关心关怀才顺利完成学业,也才能取得今天的成绩。”
作为“新时代”成长起来的新的社会阶层代表,郑钢少年时当科学家的理想没有实现,但他更明确了自己新的理想:做一个对社会有贡献的人,这个理想可以说是部分实现了。
“我要为社会做事情,做财富的搬运工,把钱花到最需要的地方。”是郑钢在各个活动中始终强调的一句话,他正在不断阐释着属于他自己的精神特质——“理想、奋斗、感恩、情怀”,用多种多样的方式把正能量传递到青年一代。
转眼毕业已经十周年了,郑钢捐出的钱越来越多,却仍然衣着简朴,租房生活。已是优秀青年学者的老同学调侃他:“钱全部捐完以后打算做什么?”郑钢脱口而出:“跟上大家的脚步做科研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