轮椅上的“铁军娃”

作者:程福红 侯永春 发布时间:2018-11-26 来源: 江苏教育新闻网

    “亲爱的校长妈妈,您还牵挂着那个坐着轮椅上学的思远吗?我现在进入初中学习比以前紧张多了,但我都能应付过来,因为我是铁军娃。我一直想念着您和其他的“爸爸”“妈妈”们,您对我的关心鼓励一直萦绕在我的脑海里,是您给了我学习的自信,是您把我从自卑消沉已对生活失去信心的边缘拉了回来,让我又回到学校,还让我从一名别人眼里的‘无用的残疾孩子’变成一名优秀的‘轮椅上的铁军娃’……”这学期教师节,程福红校长收到了刚入初中的残疾学生王思远寄来的一封信,她把信的内容分享给了老师们,把老师们的思绪又拉回到三年前。

  2015年,三年级的小思远陡然间步行困难,走路开始两膝酸软,从起初无力到站不起来,已不能正常上学,经检查诊断患的是多肌炎,以后都要在轮椅上生活。更糟糕的是母亲悄悄离家出走杳无音讯,父亲也不负责任远离家乡,把小思远丢给了爷爷奶奶。原本活泼开朗的小男孩变得沉默寡言,加上经常请假治病,成绩急剧下降,完全丧失了学习的念头,一段时间孩子已不肯上学,班主任做了大量的动员工作也无济于事,家里准备给他辍学。“爱心妈妈”团队把这件事汇报给了程福红,程福红决定登门去看看,在班主任的指引下走进小思远家。“孩子才10岁,我们绝不能让他这样孤独下去!”看着孩子坐在轮椅上独自一个人玩弄着象棋,家徒四壁,心里酸酸的。看到象棋程福红找到交流的突破口。“思远会下象棋呀,我们杀一局?”“你会?”“要不试试?”一问一答棋盘已经布起来了。在“厮杀”过程中,毫不相让,你一言我一语地交流着,奶奶和班主任在一旁趁机夸奖,让小思远很是兴奋。两局博弈结束,思远的情绪稳定,程福红校长让班主任把事先准备的全班同学呼唤小思远并祝他早日康复的视频播放出来,小思远一边看着视频一边流着泪,程福红又乘机给他讲“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海伦的故事,还告诉他身体上的残疾是不可怕的,可怕的是心灵的“残疾”,要学会勇敢地面对困难,黄花塘小学的每一位同学都是好样的“铁军娃”。临别时又和他的奶奶进行了交流,学校将在生活、学习上帮助小思远,打消了奶奶的顾虑。

  “我们身边像思远这样的孩子还有很多,生活和学习上都会比常人慢一些,他们只是慢一些,我们当老师的以及家长一定要有足够耐心和细心,我希望学校的每个孩子都能快乐成长,针对差异不同对待,让每个孩子都成为优秀的‘铁军娃’,我们要把思远培养成轮椅上的‘铁军娃’,让‘铁军’精神践行在师生的行动中。”在和“爱心妈妈”团队商讨帮扶方案时程福红亮明了自己的决心。

  为了让思远这样的孩童树立身残志坚的精神,学校请来了当地的老新四军任正宏爷爷作报告,一场特殊的铁军英雄故事会深深感染了小思远,中国的“保尔·柯察金”吴运铎手足伤残仍奋斗不息的乐观精神深深地烙在小思远的心里,“我要上学,我要成为‘闪亮铁军娃’!”

  有“铁军娃”组成“爱心小卫士”,每天轮流接送小思远上学回家,快乐好强的小思远又回到了学校。为了克服上厕所的困难,少给别人添麻烦,思远在校从来不喝水,即使在家,也很少喝水,虽有着喝水的念头,但忍着。在老师和同学们鼓励下,他接受了渴了就要喝水的需求,课间当老师和同学们推着轮椅送他去厕所时,那份感激洋溢在他脸上,更印在纯洁的童心里。

  为了发挥小思远的特长,程福红建议让他担任象棋社团的“小指导老师”,并安排“铁军娃”与他结对互助、组织“爱心妈妈”团队轮流上门进行学业辅导、心理疏导。奶奶的坚持、小伙伴们的温暖、“妈妈团”的童心母爱、自己的努力,让小思远又找回学习和生活的信心。到二楼科学探究室上课是小思远最渴望也是最开心的事。起初,“代理爸爸”毕长平老师抱着他上楼,他搂着“爸爸”脖子,享受着久违的父爱,其他同学前呼后拥,帮他拎着书包、物品,“瘦爸爸”抱不动了就背着。三年,这一幅幅温馨的画面也见证了一个个铁军娃的成长。程福红以一个母亲特有的细心和爱心温暖着每个孩子,并引领着女教师们,让“童心”、“母爱”这一教育理念在黄花塘小学扎根开花。铁的信念、铁的意志、铁的团结也造就了一批批“铁军娃”。生活的信心树立了,坐着轮椅的小思远重新阳光起来,象棋下得很棒,各门学科也很优异,2016至2018年,连续三年被评为“闪亮铁军娃”,四次走上领奖台,他的乐观、在困难面前不放弃也激励更多的“铁军娃”向上、向善。

  把铁军文化融入教育教学中,让铁军精神浸润孩子的心田,关注差异、容纳差异,实行多元评价,不轻易放弃任何一个孩子,让他们都成为“铁军娃”,让每一位孩子拥有幸福的童年,使很多“小思远”带着一个感恩的心、乐观的心态走出黄花塘小学的校门,走向更广阔的世界。

  (盱眙县黄花塘镇中心小学)

 

责任编辑:周灵

相关新闻

江苏教育报刊总社 | 关于我们 | 法律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地址:中国江苏省南京市草场门大街133号  邮编:210036  

江苏省网络视听违规节目举报

电话:86275776(报社相关),86275726(通联发行) 传真:025-86275721,86275777;技术支持:86381340。

苏公网安备 32010602010084号, 苏ICP备09001380号,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010420

江苏教育报刊总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