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份心系田间地头的回应

作者:吴 奕 发布时间:2019-01-24 来源: 《江苏教育报》

江苏大学农业装备工程学院李耀明教授团队的发明斩获中国专利奖金奖,给出——

一份心系田间地头的回应

  日前,由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和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共同主办的第二十届中国专利奖颁奖大会在北京举行,江苏大学农业装备工程学院李耀明教授团队的发明专利——“一种轴向喂入式稻麦脱粒分离一体化装置”斩获专利奖金奖。1月13日,在江苏大学产学研工作总结大会上,李耀明受邀做交流发言。

  “‘传统联合收割机也能收超级稻,就是有点不好使!’‘哪里不好使?’‘这种水稻含水量高、草谷比大,收不快也收不好。’每次走进农田,我都喜欢和操作机手唠唠嗑。”李耀明说,“专利奖金奖是对我们团队最大的肯定。”

  笔者得知,该项专利使我国高端履带式联合收割机外资品牌市场占有率从80%缩减至20%,技术显著推动了行业产品升级换代。

  “优秀的专利破解的是行业难题,不是坐在办公室里想出来的,也不是拍脑袋决定的。”在李耀明看来,一项专利是否优秀,专利来源非常重要,“不管是夏季还是秋季,我们团队都在田里做试验,和农机手打成一片,也最了解农田里需要什么样的收获机械”。

  作为水稻种植产量世界排名第一的国家,2017年,我国超级稻推广面积达到1.36亿亩,超级稻成为我国粮食安全的重要保障。然而,超级稻单产高、茎秆含水率超70%、草谷比大、穗大粒多,传统水稻联合收割机在收获时遇到诸多难题,如脱粒时籽粒破碎率和夹带损失率严重超标,脱出物杂余含量高达30%以上,脱粒滚筒喂入口容易堵塞,秸秆粉碎抛洒不均匀等。这些难题正是李耀明团队和各地操作机手交朋友,从一线了解到的真实情况。

  依托该校世界先进、国内一流的收获机械工作部件试验台架,团队通过理论分析,计算并设计新的工作部件,针对不同结构、不同转速、不同间隙、不同参数,进行大量台架试验,得出理想结构和运动参数后,与企业合作开发整机,再到农田进行田间试验。

  鉴于水稻品种多样,该团队在我国水稻主产区建立了15个机械化高效收获试验、示范基地,通过大量的田间试验,优化结构和运动参数,提升收割机作业性能。团队的创新设计让脱粒分离效率提高25%,籽粒夹带损失降低50%,脱出物杂余含量降低20%。

  目前,专利技术已在多个履带式联合收割机龙头企业得到应用,并建成了多条高效能联合收割机生产线,共销售产品86082台,新增销售额69亿元,利润8.9亿元,有效解决了我国水稻收获机械高端产品不足、低端产品过剩的结构性矛盾。除用于收割水稻外,这一专利技术还可以用于小麦、大豆、谷子、油菜、玉米等作物的收割,一机多用,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

  据悉,以“一种轴向喂入式稻麦脱粒分离一体化装置”发明专利为核心,李耀明团队构建了联合收割机专利群,已获授中国发明专利22件、美国专利1件。李耀明表示,目前,国产联合收割机实现了1小时收割10亩超级稻的目标,下一步,他们将研究如何实现更大喂入量、更高收获效率、更加智能化的高端联合收割机,进一步提升作业效率、优化作业性能,打响国产联合收割机的民族品牌。

责任编辑:周灵

相关新闻

江苏教育报刊总社 | 关于我们 | 法律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地址:中国江苏省南京市草场门大街133号  邮编:210036  

江苏省网络视听违规节目举报

电话:86275776(报社相关),86275726(通联发行) 传真:025-86275721,86275777;技术支持:86381340。

苏公网安备 32010602010084号, 苏ICP备09001380号,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010420

江苏教育报刊总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