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事躬行,与学生一起成长

作者: 发布时间:2018-07-02 来源: 江苏教育新闻网

知事躬行,与学生一起成长

——常熟理工学院教师张方舟先进事迹

  【人物小传】张方舟,男,教授,硕士生导师。1973年07月出生于河南省永城市,1995年于东北石油大学计算机科学技术系获工学学士学位,1998年04月在东北石油大学自动化学院获工学硕士学位,2006年07月在中科院计算所获工学博士学位,2009年破格晋升为教授。1998年硕士毕业后留在东北石油大学工作,2016年12月到常熟理工学院工作。

  主要学术兼职有:梆梆安全、中科梦兰特聘专家。主要研究领域:计算机网络与信息安全、数字油田、智慧城市、智能制造等,先后承担40余项核高基、国家重大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中石油创新基金、省创新基金、省成果转化、教研教改等课题。获发明专利三项,软件著作权5项,发表论文40余篇,出版学术专著1部,教材2部,获省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省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省高校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市科技进步1等奖1项、二等奖1项。

  “有人会觉得工作是为了生活,但我不这样认为。”张方舟老师笑着说,“工作是我生活的一部分,我每天都在工作中享受生活。”

  正如张老师所说,作为常熟理工学院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的一员,除了日常的课程教学,他还积极参与学院各项工作,如学院学位点建设的申报、工业智能计算与安全联合实验室的建设、国际工程专业认证的整体部署规划、大数据专业申报的社会调研等。此外,他还和七位志趣相投的老师一起组建了一支科研团队,共同进行项目研发。凭借着积极向上的心态和孜孜不倦的行动,张老师每天都在工作的“生活”中干劲十足。

  “我喜欢跟学生在一起。”张老师说。2017-2018学年度第一学期,他教授物联网151班和物联网152班两个班级的专业课。头两节课下来,他就基本记住了全班79位同学的名字。学生们也同样喜欢他,都说他“幽默亲切,能跟你聊很多”。这种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说到底还是来自张老师作为师者对于学生的谆谆教诲和拳拳爱心。

  课余辅导,关怀备至

  张老师对所有学生一视同仁,不抛弃也不放弃每一位学生。物联网工程专业152班的薛同学以前是个晚上打游戏、白天不上课、期末挂红灯的学习“消极分子”。张老师在了解情况后,多次找他谈心谈话,并和学生家长、班主任一起为他制订详细的学习计划,遇到难题时,鼓励他并给予一定的帮助,调动他的学习积极性。此后一个学期的学习过程中,薛同学几乎没有旷过一节课,期末的时候也顺利通过了各科考核。

  张老师认为只要老师尽力,每个学生都能对学习感兴趣,所以他喜欢说一句话:“我不看你有多么优秀,我只看你不优秀的地方,我要让它变好。”

  开放实验,培养学生

  上好课的同时,为了给予同学们深入学习与探究专业的机会,张老师成立了工业智能计算与安全联合实验室,专门面向学生开放,把有兴趣、乐于探究的学生汇聚到一起,提供他们一个更广大的学习平台和专业上的指导与帮助,通过强大的师资力量和学习资源,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使他们快速成长起来,成为各方面的拔尖人才。

  实验室坏境舒适优雅,每个角落都由张老师亲自指导布置,实验室里的每个学生都有宽敞的座位和学习用品;实验室全天为学生开放,提供空调,冰箱,饮用水;张老师几乎一有时间就呆在实验室,实验的学生有什么问题都能第一时间找到他。正因为有如此舒适的坏境与优越的条件,使得实验室成为全校学生都向往的学习圣地。

  团队建设,不遗余力

  张老师和七位志趣相投的老师一起组建了一支科研导师团队,他们经常在一起研究专业领域的最新动向,共同进行项目研发。导师团队为积极提升学生团队的力量,张老师和七位老师一起讨论并将学生合理分组,每位老师指导一组学生,成立科研小组,一起参与科研项目的研发。

  科研小组,由一名组长负责,成员3-7名,指导老师会经常跟小组成员呆在一起探讨项目,从学习到实践,小组成员互相合作,张老师都会在学生一旁指导。每个老师和学生都忙得不亦乐乎,科研小组平常会参与课题研究,也会经常参与创新创业大赛,提升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

  学科竞赛,悉心指导

  张老师于2016年12月来到常熟理工学院任职,任职不久就带领一批学生参加了12月份的学科竞赛,他说希望能以竞赛的方法,激发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和独立工作的能力,通过实践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不断进步。竞赛前,张老师就一直在学生身边给予指导,观看他们的学习过程,和他们一起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等到竞赛的时候,张老师也陪同着学生一起前往,正是因为有了张老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2017年12月16日,首届江苏省人工智能创新创业大赛决赛在江苏溧水落下帷幕,张方舟教授团队的“管道全景检测机器人”项目经过紧张、激烈的现场答辩,受到在场创投风投机构和科研院所专家的一致青睐,以总分第一名的好成绩获得创业组一等奖,为学校赢得荣誉。

  竞赛宣布结果的时候,张老师和学生都兴奋得欢呼雀跃,回来的一路,他们都乐开了花,回到学校后,大家一起庆祝竞赛的胜利。张老师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学科竞赛,提升自己的能力。

  校企交流,促进成长

  如何培养学生持续性的创新能力,为学生提供发展机会和空间是每一个教师面临的挑战,除了实验室建设,张老师还注重培养学生实践的能力。为了快速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张老师想方设法为优秀学生推荐并联系企业内部学习深造的机会,让学生在校企合作交流中,能力水平层次不断提升。同时,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意识,感受劳动的艰辛、协作的价值和成功的快乐,也对培养学生艰苦朴素的生活作风、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和坚定乐观的生活态度都有极大的帮助。张老师说:“我要教给学生们的不只是一门学科,而是一门技能”。

  总之,身为一名党员教师,张老师始终对自己要求很严格。“有些事,如果我自己做不到,就无法要求我的学生做到。”每天早晨七点左右,他都会第一个来到实验室,对自己一天的实验工作做出安排。晚上九、十点,学生都走了,他才离开,他这种严于律己的做法被实验室的同学们看在了眼里,更记在了心里。不只在平时,即便是暑假里,实验室里也总能见到忙着做实验的学生。“他们都是跟着我的时间安排走的。”张老师说,脸上带着笑,笑中有一丝骄傲。

  热情投入,无私奉献,工作中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传道授业,答疑解惑,课上课下关心每一名学生成长进步。这就是常熟理工学院的张方舟老师,一位在生活中体味工作、在工作中享受生活的最美高校教师。

责任编辑:李朋飞

相关新闻

江苏教育报刊总社 | 关于我们 | 法律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地址:中国江苏省南京市草场门大街133号  邮编:210036  

江苏省网络视听违规节目举报

电话:86275776(报社相关),86275726(通联发行) 传真:025-86275721,86275777;技术支持:86381340。

苏公网安备 32010602010084号, 苏ICP备09001380号,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010420

江苏教育报刊总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