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省教育厅省教育科技工会关于开展推选“江苏教师年度人物”活动的通知发布以来,获得了热烈反响。大家纷纷联系我们,为心目中的好老师打call。
“寻找身边的好老师”专栏,将通过记者寻访、教师自荐、学校推荐等途径,择优推送部分教师的先进事迹,与大家一起分享这些平凡却感人的教育故事。经专栏推送的“好老师”,将被推荐参加“江苏教育年度人物”评选。
今天让我们来认识一位退休后坚持和板凳打交道的老教师——苏汉斌。
15年,1000多张手工板凳
一位退休教师的“板凳情缘”
苏汉斌今年76岁,是常州市淹城初级中学的一名退休教师。15年里,他变废为宝做手工板凳,目前已送出1000多张。他做的板凳只送给“为人民服务的人”……
苏汉斌的“秘密基地”,就藏在常州湖塘城管中队的大院里。这是一间空置已久的教室,斑驳的灰白墙面,裸露的红色砖块,黑板上残留的粉笔字,依稀还有当年的气味。那是当了40年老师的苏汉斌最熟悉的气味。
如今,教室里映入眼帘的是形色各异的旧木料,取而代之的是略带潮意的浅淡木香。倒置的课桌椅,被当成了储物柜:锤子、螺丝刀、热水壶、大小铁钉……零零碎碎,满满当当。
问及苏老,何时开始做板凳,手艺从哪学来的?
苏汉斌老家在雪堰镇漕桥,1963年从镇江师范专科学校毕业,次年被分配到新疆农四师64团可克达拉农场做老师。同去的很多老师都没能坚持下来,“我也动摇过,可是历史教育我们,不能忘记艰苦奋斗,我留下来了。”
1974年,苏汉斌任64团三中校长。虽说是校长,但更像是总务。“当时,国家提倡勤俭节约,我就跟着木工学手艺,到了寒暑假就修理课桌椅,能省一点是一点。”原来,他做板凳的手艺是从当时做修理工开始的,新疆用的第一把锯子、刨子还留用至今。
1986年,苏汉斌调回武进工作;2004年,从教育岗位上退休,定居湖塘。其间,尽管教学条件越来越好,但苏汉斌修理课桌椅的习惯保留了下来。退休了以后,恰逢大建设大发展时期,拆迁工地上旧木料随处丢弃,他觉得太可惜了,“如果可以变废为宝,把失去生命的树木变成有使用价值的东西,这也是一种植树造林!”这是苏汉斌做板凳的初衷。
刚开始做这件事情的时候,苏汉斌总是会去捡一些废弃的木料,一旁的人不时指指点点,看起了“热闹”。夫人杨清琳也不支持他,因为几年前,苏汉斌身患肠癌,手术后身上一直有挂袋。
苏汉斌不停地做家人的思想工作,慢慢地,家人和朋友也不再反对,还为他送工具送木料,“这是我孙女送的电钻,学生送的机器,朋友送的刨子……”苏汉斌把大家送来的工具一一拿出来,如数家珍,“他们这是支持我做好事!”
苏汉斌做的每张板凳都不一样。他说,他是根据废木料的大小决定做什么样的板凳,不同大小的板凳则送给不同的人。送板凳,他有自己的规矩,只送给“为人民服务的人”。社工、保洁员、城管队员、医生护士……都是他送板凳的对象。“如果我送出去的板凳,能给这个社会上的一些人带去温暖,我觉得就很有意义!”退休至今,苏汉斌送出的凳子已有千余张。
原载:江苏教育报微信公众号
来源:常州教育发布
微信编辑:陆思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