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千风云变幻,育人初心不改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大气科学学院陈海山教授先进事迹

作者: 发布时间:2019-06-17 来源: 江苏教育新闻网

  晚上10点,陈海山教授走出了气象楼413室。在这间不大的会议室里,他刚刚与自己的近30名本、硕、博学生开完组会。此时此刻的气象楼里安安静静,只有他的学生知道,这场组会从下午6点半开始持续了整整3个多小时。“组会的最后我都快坚持不住了,不停打哈欠,感觉脑子已经转不动了”,一名硕士研究生这样形容。而这种长时间、快节奏、高强度的组会,陈海山已经雷打不动坚持开了10多年。

  “从学生到老师,教书育人最应该记得自己的初心”

  70后的陈海山是同学同事眼中的“科研大牛”;而就是这样一个“科研大牛”,可以在炎炎夏日的午后讲课讲到衣衫湿透,可以坚持在课堂上手把手教学生推导公式,可以坚持亲授《大气科学导论》这门本科新生的专业启蒙课。工作20年,听他教授《流体力学》的学生已近万人,其中不乏专门来“蹭课”的外专业学生。从曾经的全国优秀青年气象科技工作者、涂长望青年气象科技奖获得者,到如今的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和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诸多光环下的陈海山却从未忘记自己的初心:“既然做了老师,就要对得起这个称谓,担起传道授业解惑的职责。”

  这份传道授业解惑的初心,源于他的研究生导师孙照渤教授。孙老师口中经常和学生强调的 “人品、文章”,至今令他印象深刻,他说“孙老师一直强调德高身正和学问修为,在他身上我强烈感受到了什么是气象精神,这种精神在我心里种下了一颗气象的种子。”而博士后合作导师美国两院院士Robert E. Dickinson教授反复提及的“对待科学要严谨、对待问题要执着、对待学生要耐心”更是润物细无声般地影响着他,他一直以来也在践行这种对科学追求的执着和对人才培养的坚守。“陈老师没有一点架子,永远都在耐心回答问题,哪怕面对的是一个本科生”,听课的同学如是说。

  对事严苛,对人严格,是陈海山留给大家的印象。但大家不知道的是他这头刚在里间办公室跟学生谈完话,那头就问外间的学生“我刚刚谈话是不是太凶了”;不知道的是他总是竭尽所能为学生提供更高更广的发展平台,不知道的是他总是把这样那样的机会让给年轻的学生和教师。而所有这些,正是出自他教书育人的本心。

  “想要比别人跑得更快,就要比别人更玩命”

  从1991年到2002年,陈海山在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完成了本硕博学习,是同学、同事和老师眼中不折不扣的“学霸”。每每有学生讨教“学习秘籍”,陈海山总是一板一眼地告诉大家“没有秘籍,想要比别人跑得更快,就要比别人更玩命”。他是这样教育学生的,更是这样躬身践行的:7:45到达教室讲授本科生课程;10:00授课结束召集研究生布置工作;10:30坐车往禄口机场,途中修改1篇学生小论文;13:10乘机飞往挪威并于到达当天下午与卑尔根大学交流研讨;次日抵达奥斯陆挪威大气研究所参加学术会议;一天后乘机飞往北京参加国家重点专项专家论证会;同日中午乘高铁回宁;傍晚抵达后补开落下的组会。不休息、不倒时差,这份常人看起来不可能完成的行程单,对陈海山而言却是家常便饭。谈及休息,陈海山笑称自己这个90年代从云南偏远山区考出来的大学生不敢有周末,因为“平时行政工作很多,周末、节假日和深夜才是我科研的黄金时间”。开山弟子、年轻的俞淼教授这样形容恩师,“陈老师已经取得了很高的学术成就,但他却比我们都要努力,4楼那间办公室的灯常常是气象楼亮到最晚的那一盏。”

  现在的陈海山,是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大气科学学院院长,是气象灾害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并身兼诸多学术职务。但即便如此,亲自操刀修改学生论文、亲自撰写教案制作课件依然是他最看重的工作之一;而一觉醒来收到陈老师凌晨给自己发的邮件也渐渐成为学生眼中不足为奇的事情。他用一言一行感染和熏陶着身边的每一位学生、每一位同事,更是带领大气科学学科一路奔跑,蝉联全国第一。截至目前,他发表高水平中英文论文近300篇、主持国家级课题近20项、培养博硕士70余人。而这些,正是他多年来勤奋和努力最生动的注脚。

  “为他们培养一个气象博士对我来说更有意义”

  肯尼亚、尼日利亚、莱索托、巴基斯坦、几内亚……陈海山的师门里,还有这样一群特殊的留学生:他们大多数来自亚非的发展中国家。不仅科研基础薄弱,且存在一定的语言交流障碍。在繁重的教学、科研、行政工作重压之下,大家对他接下这个“吃力不讨好”的活儿很是不解。直到大家得知他培养的乌干达第一个气象学博士Bob Alex Ogwang,毕业短短时间就成为乌干达国家气象培训学校校长和首席科学家,并致力推进本国气象事业发展的时候,才明白他的良苦用心和这一切背后隐藏着的气象情怀。“气象无国界,气象研究是国际课题,气候问题是全世界全人类的问题。我是一名高校教师,也是一名气象人。为这些国家培养几个实实在在的气象人才,是我的本职工作,更是我作为气象人义不容辞的使命!我有一个梦想就是为一带一路地区的每个国家培养一名气象学博士。”

  “开始我们都觉得他偏心,对留学生格外舍得花时间”,他的博士毕业生、年轻的江苏省优博获得者华文剑说,“但在跟他长期相处中,我们发现陈老师做人就像我们学的这个专业一样,很大气!他一直是站在更高的视角看问题。我们也更加钦佩和敬仰老师。”

  作为一名“土生土长”的Nuister,陈海山把自己26年的时光和情怀都献给了这所和自己一起成长起来的大学,献给了自己热爱的三尺讲台和莘莘学子,献给了平凡又不平凡的气象事业。关于成绩,他始终认为属于过去。未来,他还将一如既往在讲台上为国家、为世界的气象事业培养更多科研、业务和技术骨干。

责任编辑:周灵

相关新闻

江苏教育报刊总社 | 关于我们 | 法律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地址:中国江苏省南京市草场门大街133号  邮编:210036  

江苏省网络视听违规节目举报

电话:86275776(报社相关),86275726(通联发行) 传真:025-86275721,86275777;技术支持:86381340。

苏公网安备 32010602010084号, 苏ICP备09001380号,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010420

江苏教育报刊总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