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学生内心的挚友恩师

——常州西藏民族中学教师杨艳华先进事迹

作者: 发布时间:2019-07-08 来源: 江苏教育新闻网

    靠什么让26个字母都认不全的学生们,在三年初中学习后,成为全国第一方阵?

  是什么让坐了7个多小时火车的回到老家的人,仅仅呆了一天,就又在夜里坐7个多火车返回?

  为什么学生愿意把自己暗恋学长的事情告诉老师,还让她保管记录着小小情愫的日记本?

  杨艳华,已经有20多年教龄的老师,她用自己在常州西藏民族中学工作中的小故事,给出了这些问题的答案。

  从认不全26个字母到全国第一

  如今,西藏地区的小学大多已经开设了英语课,但是,来自牧区的学生在英语水平上依然与来自拉萨等城市的学生,有很大差距。刚来学校的时候,有一些牧区来的孩子,甚至连26个字母都说不全。“努力总有办法,退缩定有理由。我们要做的就是找办法,而不是找理由。”每次新生到校,杨艳华老师都会带着其他英语老师一起了解学生的学情,心中有底,才能有的放矢。

  要让学生学好英语,首先要喜欢上英语。教孩子们唱英文歌曲,陪着学生一起看英文大片,排练英文舞台剧,组织英语电影配音比赛……只要能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杨艳华老师都愿意尝试。

  “藏族孩子要学藏语、汉语,现在还得学英语,其实这已经是他们要学的第三门语言。”杨艳华内心很清楚,光有兴趣还是不够的,要学真本事,需下苦功夫,对藏族孩子来说,更是如此。他们要把英语学好,就得付出比汉族孩子更多的努力。而作为他们的老师,自然也会更辛苦一些。

  同一个年级各个班级的进度几乎完全相同,学生在学习中出现了个性的问题,老师们单独辅导。如果出现了共性的问题,英语教研组的老师们则会在集体备课中提出,共同研究后予以解决。坚持集体备课已经成为了杨艳华这个英语教研组长使用多年的法宝。

  付出总有回报。但凡是杨艳华老师从7年级开始带的班级,在最后的中考中,一定是全国18所内地西藏班中的第一。“有一次在初三接了个班,最终考了全国第二名。”这是杨老师“最差”的成绩。

  对于杨艳华老师来说,在全国各地西藏班的比拼中胜出,并不能让她满意,她更看重的是他们在高中阶段甚至未来的发展。杨艳华老师和她的学生有一个约定,在高中阶段的学习中,如果遇到什么困难,随时可以打电话来咨询。“有一个2014级的学生如今在天津念高二,今年清明节还打来电话,他说自己的英语成绩很不错,一点不输学校里的汉族学生,能在年级排在前几名。”听到这样的消息,杨艳华都特别开心。

  千里奔袭陪护住院学生

  对于常州西藏民族中学的老师来说,休息是一件很奢侈的事情。别的学校放寒暑假的时候,这里的老师还在坚守岗位。春节、中秋节这些阖家团圆的日子,杨艳华则是陪着班里的学生们一起过。假期泡汤对于杨老师来说,早已经是家常便饭。在她看来,学生就是自己的家人。为他们所做的一切,都是值得的。

  一次清明节小长假,学校安排杨艳华老师放假,她决定回到徐州老家看看。在清明节的傍晚,一家人刚刚端起饭碗还没吃上几口,杨艳华接到了同事史磊打来的电话:班上的一个叫做白玛扎西的孩子突然吐血,值班老师和校领导将孩子送往医院。“当时我们考虑她是班主任,肯定得跟她说一下。”史磊是这个班的副班主任,他一再让杨老师放心,不用提前回来,“孩子送到医院之后,诊断为糜烂性胃炎和胃穿孔,病情很快就控制住了。”然而,当他们把这个消息反馈给杨艳华老师的时候,杨老师已经买好火车票往回赶了。

  “杨老师给我打了个样,那一次,我对’班主任’这三个字有了全新的理解。”那是史磊工作的第一年,这件事给他留下了特别深刻的印象。“杨老师没来的时候,虽然杨老师的老公也在陪护,但我从学生的眼睛里仍能看到焦虑和恐惧。凌晨时分,在火车上坐了7个多小时的杨老师出现在病房里的时候,这个学生才真正地放松了下来,那种感觉就像是见到了自己的家人一般。”在接下来的几天里,杨老师和丈夫担负起了陪护任务,白玛扎西很快就好了起来。

  休息在家的日子屈指可数,加班加点的次数却没人能数的清。2018年的一次值班时,杨艳华发现索朗玉珍发烧,她立刻警惕了起来,一边为学生采用毛巾冷敷的物理降温办法,一边每隔十五分钟,就来测量一次体温。一小时后,发现学生的体温仍然没有降下来,杨艳华老师决定带她去医院。深夜时分,外面飘着大雪,好不容易打到了车。到医院后,挂号、检查、诊断、挂水、开药,回到学校的时候,已经是凌晨3点多。杨艳华又检查了一遍宿舍,才回到值班室躺下。早晨6点10分,杨老师又准时出现在早点名上。

  走进内心成为学生挚友

  杨艳华老师深知,成绩是走进高等学府的敲门砖,健康是幸福生活的基石,良好的心理状态、正确的价值观则直接决定着学生的人生走向。她关心学生的成绩,在乎学生的健康,更努力走进学生内心,成为他们的挚友,帮她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2016年的时候,一位2014级的女生找到了杨艳华老师,手里拿着一本精美的日记本。“老师,我很喜欢一个男生。但是,我知道,现在不是谈恋爱的时候。”这位女生告诉杨艳华,自己绝对不会去表白,会把精力用在学习上。“这个日记本请杨老师帮我收着,等到我毕业的时候还给我,请您别看。”

  杨艳华老师深知,学生对自己的这份信任来之不易。她只是默默地关注着这位女生,并没有再提起这件事。而那本日记本里的内容,直到这名女生毕业的时候,杨老师也没有打开过。

  “杨老师,真地很感谢您的信任。好几次,我想表白的时候,都是想到了您对我的信任,最终打消了表白的念头。”毕业后,这位女生曾给杨老师写信,讲述自己的心路历程。

  师生之间的默契,宛如挚友之间的信任。杨老师在周记本之外,还让学生准备一个写“悄悄话”的本子,如果有什么想不开、想不明白的事,不妨直接写在本子上。一开始,学生们写的问题大多无足轻重,但是杨老师都耐心回复。随着时间的推移,大家发现杨老师是认真的,同学们慢慢敞开心扉,各种涉及家事、心事的问题也都接踵而来。

责任编辑:周灵

相关新闻

江苏教育报刊总社 | 关于我们 | 法律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地址:中国江苏省南京市草场门大街133号  邮编:210036  

江苏省网络视听违规节目举报

电话:86275776(报社相关),86275726(通联发行) 传真:025-86275721,86275777;技术支持:86381340。

苏公网安备 32010602010084号, 苏ICP备09001380号,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010420

江苏教育报刊总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