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所学校孩子放学了,家长来“上课”

作者: 发布时间:2019-12-17 来源: 最美教育人微信公众号

  2019即将过去,回顾这一年,一个词以前所未有的高曝光,出现在我们面前。这个词叫做“家庭教育”。

  2019年1月8日的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教育部部长陈宝生提出:”要形成政府、家庭、学校、社会联动的家庭教育工作体系。“

  3月29日江苏省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八次会议通过《江苏省家庭教育促进条例》,自2019年6月1日起施行。

  学校作为家庭教育体系的关键节点,该如何发挥作用?

  南京市科利华中学紫东分校通过一系列探索,用行动推进家庭教育,并将家校教育联动逐步日常化、规范化和专业化。

  努力创新,成立“家庭教育工作坊”

  家庭教育不到位,不仅会抵消学校教育的效果,还会给孩子发展造成一定的消极影响。而家庭教育专业性强,家长们需要科学系统的指导。

  对此,南京市科利华中学紫东分校创新思路,成立家庭教育工作坊。

    学校在放学后把家长请进门,采用家庭教育工作坊的形式,进行家校共育班本研修,传播科学的教育理念和正确的教育方法,构建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的良好生态。

  家庭教育工作坊

  这是一种家长提升自我的学习方式。

  工作坊是以一名在家校共育领域富有经验的主讲人为核心;

  10-20名左右的小团体在该名主讲人的指导下,通过活动、讨论、短讲等多种方式,共同探讨某个教育话题。

  每次探讨的话题不仅有针对性,还会涉及到相关领域的前沿话题。通过学校指导,家长参与互动,最终产生家庭教育的效益。

    工作坊组织形式灵活,可以在在教室,也可以在户外,也可以通过网络,工作坊的时间与地点都灵活机动。每学期开始,以班级为单位,制定好家庭教育工作坊计划表。

    指导解决家长最关心的问题

  孩子进入初中,家长角色难转变怎么办?

  初一学生刚入学,赵楠老师设计了《学会当好初中生家长》,探讨家长角色的转变。

    暑假孩子学习生活如何安排?

  朱晓敏老师主持《构建优质暑假生活》工作坊,系统构建了暑假学习生活策略。

    家长和老师如何共同构建和谐的网络交流空间?

  葛盛老师主持《用好网络工作坊》。通过这次活动,研讨了班级公众号的运营方案,商讨了班级微信群的使用规则,更好地发挥了家校沟通过程中网络的作用。

    暑假孩子沉迷电脑和手机怎么办?

  永老师主持《构建优质寒假生活》工作坊。针对寒假学生容易沉迷手机、电脑的问题,开出了教育良方。

    陈荣华校长放学后主持了一系列的工作坊,取得了突出的教育效果,得到家长认可。

    及时整理成果,收集家长反馈

  每一次家庭教育工作坊的活动交流都会产生思想的碰撞,活动后及时组织参与人员撰写工作坊的成果,形成可供家长采用的家庭教育方案。学校定期与学生、家长、参与教师交流反馈,检测家校共育工作坊的工作成效。

  由于学校的教育方式发生改变,家长的教育理论有所提升,为学生提供了更为积极健康的成长环境,家庭教育的方式也更为科学高效。学生在家校共育的环境中能够找到自信,身心愉悦,主动积极,效率提高,负担也随之减轻。

    南京市教育局张利明副局长参加科利华中学紫东分校家庭教育工作坊展示活动,肯定了紫东在规范办学、给学生减负方面的创新举措,同时给家校共育工作提供新思路。

    通过家校共育工作坊,促进教师和家长专业化成长,形成一致目标,采取专业化的教育手段,共同作用于学生,使双方优势互补形成教育合力,为孩子健康成长营造一个良好的育人环境。

  南京市科利华中学紫东分校通过家庭教育工作坊,正在探索一条给家长补补课、给学生减减负,实施规范办学的新路。

  不忘初心,每位教师坚持家访

  让教师走进家庭,走近学生

  1992年出生的葛盛有一个外号——“葛大爷”。给他起外号的是他从教4年来带过的学生。

  葛盛是南京市科利华中学紫东分校初二(5)班的语文教师。任教4年以来,他利用假期陆续走访了近100名学生的家庭,累计写下10万字的暖心日记,用一种质朴的方式,拉近了师生间的距离。

    葛盛的家访经历并不是个例。据了解,南京市科利华中学紫东分校的每位教师都在坚持家访,至今已7年。

  葛盛

  写日记是为了把学生们真实的情况记录下来,也是给他们留下一份成长的记录档案。身为班主任,每走访一户家庭,对我来说都是一段美好的经历。通过家访,才能看到学生背后的故事。

  校长陈荣华

  让100%的教师走进100%的学生。让每位教师都能走进每个家庭、走进学生的内心,通过面对面交流的方式,带动教师开展深入思考,推进学校爱的教育理念,才能帮助学生更好地成长成才。

  (来源:南京市科利华中学紫东分校)

责任编辑:周灵

相关新闻

江苏教育报刊总社 | 关于我们 | 法律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地址:中国江苏省南京市草场门大街133号  邮编:210036  

江苏省网络视听违规节目举报

电话:86275776(报社相关),86275726(通联发行) 传真:025-86275721,86275777;技术支持:86381340。

苏公网安备 32010602010084号, 苏ICP备09001380号,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010420

江苏教育报刊总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