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初,一场突如其来新冠肺炎疫情打断了全国人民恭贺新春的脚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全国上下联防联控、群防群治,用1个多月的时间初步遏制了疫情蔓延势头,用2个月左右的时间将本土每日新增病例控制在个位数以内,用3个月左右的时间取得了武汉保卫战、湖北保卫战的决定性成果,疫情防控阻击战取得重大战略成果,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取得积极成效。疫情防控斗争实践再次证明,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我国国家治理体系具有强大生命力和显著优越性。我们深刻认识到,夺取抗疫斗争伟大胜利,加强思想引领、统一思想意志、坚定信心决心至关重要,这为加强学校思想政治工作带来有益的启示与思考。
一、把学习贯彻党的创新理论作为思想武装的重中之重
疫情防控实践充分证明,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有效应对各种风险挑战,一刻也离不开党的坚强领导,一刻也离不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做好新时代意识形态和思想政治工作,必须不断深化理论武装,坚持不懈地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自己,在学懂弄通做实上下功夫、见实效,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
一是把好意识形态和思想政治工作方向,坚持科学引领。当前的国际形势错综复杂,面对思想文化和价值观念多元多样多变的社会环境,学校党委始终把“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作为教育事业的立足点,紧握思想利器,坚持正面引领,筑牢“防火墙”。出台了意识形态工作责任任务清单、二级党组织宣传思想文化工作考评细则,签署二级党组织意识形态工作责任书,进一步细化、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并纳入年度党政工作要点、党建工作考核、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目标管理和党委巡察内容,与中心工作同部署、同落实、同考核。
二是开拓意识形态和思想政治工作视野,厚植爱国情怀。当前思想政治工作要注重培育和巩固学生的国家认同和民族意识,广泛宣传抗疫最新举措和感人事迹,全方位开拓学生情感视野,厚植爱国情怀。举办抗“疫”英雄先进事迹报告会,引导学生认清个人成长与国家发展紧密依存,把个人命运与祖国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得其大者才能兼其小”,青年只有将个人发展融于国家和民族发展,才能实现人生伟业,人生只有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伟大事业才能闪闪发光。
三是强化意识形态和思想政治工作成果转化,践行创新理论。通过做好“结合”、“转化”、“提升”来增强运用党的创新理论指导实践的能力。“结合”,就是要把学习党的创新理论与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紧密结合起来,与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紧密结合起来,与学校工作实际结合起来。“转化”,就是要把学习的成效转化为促进学校高质量发展的思路和举措,转化为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的具体政策和实际行动,转化为解决全校师生学习工作中迫切问题的新进展,转化为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的新成效。“提升”,就是要提升战略思维、辩证思维、创新思维、法治思维、底线思维的能力,加强对学校内部治理体系、教育教学体系、学生工作体系和后勤服务体系四个重构,提升攻坚克难、化解矛盾的能力,进一步推进学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二、把完善学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作为人才培养的基础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明确要求要加快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学校出台《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方案》,构建“人人出彩”素质育人体系,落实推进思想政治工作“十大”育人体系,初步构建分工明确、初具成效的思想政治工作体系。今后的主要任务就是把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全面、完整、准确的落实到位,推动思想政治工作再上新台阶。
一要进一步完善思政课程建设。为充分发挥思政课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主渠道作用,制定了《关于深化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实施意见》,提出以示范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为抓手,全面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建设一支专职为主、专兼结合、数量充足、素质优良的思政课教师队伍,培育思政课优质教学资源,打造一批内容准确、思想深刻、形式活泼的优质示范课堂。
二要进一步完善实践育人体系。把社会实践纳入教学计划,更多地融入思政课程教学,并积极尝试打造“行走的课堂”。健全志愿服务体系,推动志愿服务发展、弘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服务精神、培育感恩文化与志愿者文化相结合的爱心文化。推动构建学校与政府、社会协同联动的“实践育人共同体”,使广大学生在参与服务实践的过程中,提高综合素质,培养家国情怀,增强社会责任感。
三要进一步落实思政课教师与辅导员队伍建设要求。严格落实中央关于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队伍配备的各项指标性要求,逐步解决思政课教师和辅导员队伍建设突出问题,如岗位设置、编制、职称晋升通道、思政课教师和辅导员激励力度等问题。造就一支有理想信念、道德情操、扎实学识、仁爱之心的思政课教师和辅导员队伍,推动思政教育改革创新,推进管理创新服务育人,更好地服务学生成长成才。
四要进一步完善学校网络舆情监控机制。强化舆情管理责任制,按“属地管理”原则,加强对本部门的新媒体平台以及微信群、QQ群等重点舆情监测点的管理,提升对负面信息的预警能力,做到早发现、早行动、早解决。完善突发事件应对方案。要切实落实好主体责任,明确舆情事件出现后的工作流程及应对措施,制定不同的应急方案,特别是要把握舆情事件解决的黄金时间,力求正确引导、合理解决,为完善健全学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保驾护航。
三、要把“课程思政”建设作为三全育人的重要抓手
为全面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扎实推进学校“课程思政”改革,让各门课程教师都能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与思政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使思政课与专业课由“两层皮”向“一盘棋”转化。
第一,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融通共进。在学校“1113”课程思政模式(一名思政课教师支持一门课程,一名思政课教授(博士)联系三个专业)试点的基础上,持续加强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融通共进。根据不同专业和课程特点,点线面结合实现交互融合。在兼顾专业教育目标的同时,进一步明确课程思政的功能定位和实施角度,形成“同向同行、协同协作”的育人合力。
第二,要提升教师课程思政教学能力。建立专业课教师与思政课教师的定期沟通交流机制,共同研究课程思政教育实施策略。学校把思政教育纳入教师教育培训计划,将通过集中培训、交流研讨等形式,引导教师提升自身思政素质和教学设计能力,提高教师实施课程思政的自觉性,增强学生思政教育的获得感。
第三,教师要对课程内容进行深度开发,重构课程体系。教师不断丰富教学维度,将思想政治教育元素融入到授课计划之中,提炼教学内容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采用融入式结合,在“大思政”的育人格局下,使其发挥“1+1>2”的整体效用。
同志们,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矛盾与风险共生,机遇与挑战并存。“‘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归根到底靠人才、靠教育”。职业教育肩负着培养多样化人才、传承技术技能、促进就业创业的重要职责。这个职责对我们来说就是使命光荣,责任重大。我们要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以大无畏的精神,精准谋划、乘势而上,全面提升新时代学校意识形态和思想政治工作实效,为学校的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