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同学,大家好!
今天我和大家分享的话题是关于马克思主义信仰及其大众化的问题。对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的信仰,不仅是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和经受住任何考验的精神支柱,也是高校师生坚定跟党走、同心共筑中国梦的澎湃动力。下面我从什么是信仰、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信仰、我们如何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这四个方面和大家交流。
一、什么是信仰?
信仰,信心瞻仰之意。信,信奉。仰,仰慕。信仰是指对人们对某种理论、学说、主义的信服和尊崇,并把它奉为自己的行为准则和活动指南。信仰是人类特有的精神现象,它是一个人做什么和不做什么的根本准则和态度。
习近平总书记早在2015年2月28日会见第四届全国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单位和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先进代表时强调人民有信仰、民族有希望、国家有力量。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同心同德迈向前进,必须有共同的理想信念作支撑。
人无魂不立,国无魂不强。一个没有信仰的民族,无论物质上多么富有,不可能真正自立自强。信仰对于个人而言,决定了人的价值取向,决定了人的生活方式,决定了人的精神面貌,是人一切行为的出发点和归宿。一个国家或民族如果没有信仰,就不会走向复兴和繁荣之路;一个人如果没有信仰,就如同没有精神脊梁,没有灵魂。没有信仰,人会很空虚、迷茫,人生就没有意义。
法国哲学家萨特说,世界上有两样东西亘古不变,一是高悬在我们头顶上的日月星辰,一是深藏在每个人心底的高贵信仰。所有的人都会有自己的思想和期望,但是梦想成真的人却是少数,关键的区别就在于有没有坚定的信仰。因为人一旦拥有了信仰,就拥有了巨大的精神力量,这种力量就体现为永不放弃的行动。拥有信仰的人会十分明确自己的人生方向和价值追求,也使得他们无论面临任何挫折和困境,都会百折不挠,不言放弃。心中有信仰,行动有力量。
二、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信仰?
为什么中国共产党由小到大、由弱到强?中国共产党创造历史奇迹靠的是什么?是什么力量让我们党永葆生机活力?靠的是马克思主义信仰。
那么,马克思主义信仰是什么呢?马克思主义信仰就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真理性及其价值性的信仰和信奉,并将其作为行动指南。
马克思主义是关于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全人类彻底解放的学说。它由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大部分组成,是马克思、恩格斯在批判地继承和吸收人类关于自然科学、思维科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的基础上于19世纪40年代创立的,并在实践中不断地丰富、发展和完善的无产阶级思想的科学体系。
马克思主义的核心内容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一是唯物主义的世界图景,即实事求是、唯物主义、世界自足,不谈鬼神;二是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即社会发展,人类解放、消灭私有制、消灭剥削;三是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即人民至上,服务群众;四是自由而全面的人生追求,即人生自由,全面发展。
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基本特征有:
首先,马克思主义信仰具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性。它是对科学真理的尊崇与信服,其真理性在经济学、哲学、历史学等各方面都被证实是科学的、真理的。
其次,马克思主义信仰具有鲜明的人民性。马克思主义始终站在人民大众的立场上。来自人民、植根人民、服务人民,是指导人类解放的科学真理。
再次,马克思主义信仰具有鲜活的实践性。马克思主义是以改造世界为己任的学说,是植根于实践、服务于实践,并且在实践中不断检验和发展的理论。
最后,马克思主义信仰具有与时俱进的发展性。马克思主义把继承与变革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不断地自我更新、自我完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充分体现了其发展性。
邓小平说:“为什么我们过去能在非常困难的情况下奋斗出来,战胜千难万险使革命胜利呢?就是因为我们有理想,有马克思主义信念,有共产主义信仰。”
视死如归、舍生取义的夏明翰,1928年在武汉汉口余记里惨遭国民党反动派杀害,时年28岁。临刑前,他写下了一首正气凛然的就义诗:“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这血写的诗篇一直广为传诵,激励着共产党人和人民群众。
2020年是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伟大的抗美援朝战争,弘扬和光大了中国共产党和人民军队的革命精神。抗美援朝战争不仅奏响了一曲曲可歌可泣的凯歌,而且锻造出伟大的抗美援朝精神。这种精神永远是中国人民的宝贵财富。在这场战争中,中国人民志愿军中涌现了无数英雄人物:罗盛教、黄继光、杨根思、邱少云……为了朝鲜人民,为了履行国际主义义务,许许多多的英雄包括毛泽东主席的长子毛岸英,长眠在了朝鲜的土地上。
2020年春,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袭击了中国与世界。面对这场“近百年来人类遭遇的影响范围最广的全球性大流行病”,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带领全国人民,奋力打响了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人民战争、总体战和阻击战,经过艰苦卓绝的努力,取得了疫情防控阻击战的重大战略成果,在全球抗疫大考中书写了生动的中国答卷,为全球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注入了正能量,树立了新标杆,也给全球抗疫指明了方向。中国的抗疫斗争,充分展示了中国精神、中国力量、中国担当。在这次武汉和全国抗疫战斗中,涌现出钟南山、张伯礼、张定宇、陈蔚等等许多可歌可泣的人物,他们是我们这个时代的英雄,是民族的脊梁。
历史的星空上为信仰奋斗、牺牲的共产党人不计其数,他们的光辉事迹将被历史和人民永远铭记!
三、我们如何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
(一)树立终身学习理念
一是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问渠那得清如许,唯有源头活水来。要静心用心学习共产党宣言、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不断提高自己的理论修养。
二是树立自主学习、全面学习、终身学习的理念。习近平总书记说要坚持在读书学习中坚定理想信念、提高政治素养、锤炼道德操守、提升思想境界,坚持在读书学习中把握人生道理、领悟人生真谛、体会人生价值、实践人生追求,努力使自己成为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三是在理论和实践中感悟真理力量。我们学校面向课堂教学主渠道。为同学们构建了线上与线下、课内与课外有机融合的思政课教学模式,推进主题式研讨、案例式教学等,发挥思政课程的关键作用,理直气壮地开好思政课,让信仰教育“接地气”。同时,学校还面向“第二课堂”主阵地。通过开设信仰公开课、新年德育课,邀请扬州好人、劳模等走进校园,提升信仰教育实效。学校引进“雨花台”“苍茫大地”等多部原创红色话剧,举办红色故事进校园宣讲报告会等,为信仰教育搭好平台,建好舞台,让受教育者感悟真理的力量。在“苍茫大地”话剧演出结束后,同学们自发起立鼓掌,有一位同学说:这场话剧,不仅是现实与历史的“连线”,更是与革命前辈们的“连心”,也让他更加深刻的领悟到,要珍惜来之不易的生活,做新时代的爱国者。
(二)提高实践能力
信仰不仅是一种学问,还是一种行为,它只在实践中才有意义。我们需要从书本上吸取理论和知识的营养,更需要到实践中去经受锻炼。大学生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最重要的是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确立正确的世界观和历史观,准确把握时代发展的潮流,以科学的理想信念指引人生前进的道路和方向,在历史的洪流中大展宏图,报效祖国。
学校让同学们在实践中去充分理解和认识信仰的重要作用,用行动坚定信仰,成为自觉的马克思主义践行者。
一是做好志愿服务,在信仰实践中乐为。信仰的实践就是要让青春在志愿服务中闪光。我校通过与扬州市共建志愿者学院、通过组织师生志愿者参加扬州2500年城庆、“4?18”经贸旅游节、世界运河名城博览会、扬州鉴真半程马拉松赛、江苏书展、省园博会、省运动会等志愿服务活动,聚合传递更多正能量,让青年在信仰实践中乐为。
在省园博会上,“镇江好人”张金贵点赞了我校三位学生志愿者的善举,他在感谢信中写道“遇到你们这样有爱心的下一代,是我这一生最大的幸福。”“拾金不昧”精神在年轻一代人身上得到了传承。
二是主动融入城市,在信仰实践中善为。信仰的实践就是要根植于我们生活的大地,从热爱我们的城市,热爱我们的学校做起。我们在新生入学时开展“新扬州人,读扬州城”活动,在学生毕业时,开展“回望扬州城,追忆扬工情”活动,让更多的学生愿意了解扬州、热爱扬州、融入扬州。
我校环境监测专业学生,也是你们的学姐苌琳琳同学,用自己所学专业定期对扬州大运河的水质进行监测,毕业当天,她将采集的水样交给了学弟学妹,又一批扬工学子接过了接力棒,为大运河水质保护作出力所能及的贡献。我想,这个故事就是当代大学生对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最好回应。
三是实施精准扶贫,在信仰实践中有为。信仰的实践就是要在干事创业的一线去锤炼,用实际行到来答好这道“应用题”。我校先后组织了化工学院易思公益团队赴贵州开展扶贫支教、智能制造学院赴江西开展教育扶智扶贫、商学院赴青海藏区开展电子商务精准扶贫等。在青海开展扶贫期间我们的一位老师因高原反应,左耳一度失聪,但始终坚守一线,用实际行动,诠释信仰的力量。《中国青年报》头版、《中国教育报》等中央媒体对我校教育扶贫工作也进行了专题报道。
(三)做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
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我们处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也是大学生成长成才、成就事业、不容辜负的好时代。同学们应当珍惜历史机遇,树立远大的理想信念,牢记使命,勤奋学习,讲求奉献,勇于担当,做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成为走在时代前列的奋进者、开拓者、奉献者。
回顾历史,中国人民从苦难走向辉煌靠的是什么?靠的是真正的信仰、共同理想和坚定信念。展望未来,中国人民从辉煌走向更大的辉煌靠的是什么?靠的依旧是真正的信仰、共同理想和坚定信念。
在全球化时代,在经济社会的深刻变革中,在世所罕见的复杂矛盾和挑战中,我们需要登上由各项经济指标组成的物质财富的高地,也同样需要登上由理想与信仰组成的精神财富高地。需要当年那样义无反顾为民奋斗、舍生忘死追求真理的坚定信仰。这是党的宝贵财富,更是推动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强大动力。
新时代的大学生应当具有这份责任与担当。有什么样的信仰,就有什么样的选择;有什么样的理想,就有什么样的方向。信仰创造奇迹,信仰引领未来,让信仰的明灯指引我们前行。
培养马克思主义信仰,就是要从“信马”到“姓马”,自觉将马克思主义信仰作为自己的人生坐标和指南。当然,这条路还很长,需要我们不忘初心、砥砺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