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称陶行知先生是伟大的人民教育家,宋庆龄赞扬陶行知是万世师表。行知先生把一生的爱献给了教育,献给了孩子。他不仅是教师的楷模,也是作为孩子第一任老师的父母的榜样。
他有四个孩子(长子陶宏,次子陶晓光,三子陶刚,四子陶城),他对他们的教育抓得很紧,既简单且有效。
他善于“细中察”
陶行知留美回国任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教授时,生活较优裕,这时长子小桃红(陶宏)已三岁了,他常常一回家就亲热地抱起桃红,用长着硬胡须的嘴磨着桃红的小脸蛋。有一次,老保姆抱着小桃红上街耍,小桃红看见摊子上有一根做工很精巧的香烟嘴,便一定要买。小桃红得到了香烟嘴爱不释手地在手中玩。行知先生回来看到了,很生气地说:“才这样大,就玩这东西!”一把夺过烟嘴,折成两段丢进火炉烧了。后来陶宏回忆说:这是父亲上的第一课。
1940年底,儿子陶晓光到成都一家无线电厂工作,厂方要求要学历证明书。陶晓光没有正规的学历,只好写信给父亲的朋友育才学校副校长马侣贤,请他设法要一张晓庄学校的毕业证明书。很快校长就把证书给了他。陶行知在重庆听到消息后,立即发电给儿子,要求马上将证明书寄回给马校长。接着又写快信给陶晓光,说:“我们必须坚持‘宁为真白丁,不作假秀才’之主张,总之,‘追求真理做真人’不可丝毫妥协。你记得这七个字,终身受用无穷,望你必需努力朝这方面修养,方是真学问。”
小桃红的行为,在一般父母的眼里,往往被看作好玩,一笑了之。陶晓光的做法,可能有的家长会以此为骄傲,认为孩子很有本事,能自己解决问题。行知先生却敏锐地从细微处发觉了其中的问题,涉及不良习惯、不良行为决不姑息、容忍,把问题解决在苗头上。
他善于“及时教”
陶宏20岁成年了,猜想父亲会送点什么礼物。到了生日那天,父亲果然来信了。信中说,在陶宏生日那天上书店订购了三本书:一本是英国伦敦天文台台长琼斯著的《天文学》,一本是芝加哥大学生化系库恩教授著的《生理化学实验》,还有一本是1935年日本出版的《天文手册》。在书封里写道:“桃红二十岁生日纪念。科学无国界,恕我买此书。”父亲还告诫儿子:“你的存在完全是祖母爱的结晶,应当将她给你的爱转化为对人类的爱,贡献出去,以安慰她在天之灵。”
行知先生抓住了孩子过生日的时机,及时把自己对孩子的挚爱传递了过去,又趁势对孩子进行了爱的教育。让孩子感受到了亲情的真谛,这样的教育效果就比较好。
他善于“引中导”
他主张多读书,但必须要“活”,“活读书、读活书、读书活”。意思是说:书是活书,不仅是纸面上的书;不要死读书,要把书读活;不要当书呆子,读了就要用。1935年,他从上海写信给北平的长子陶宏,信中说他近来深感科学的重要,要特别加重这方面的学习。他要求和儿子进行科学学习的比赛,并寄给儿子一本《电磁学》,在书上写道:“一二三,三二一, 一二三四五六七,看谁争到真知识。”末尾附了一句“与桃红作科学忘年竞赛题”。陶先生说干就干,在自己寝室里做电学、化学试验,并与史良才、丁柱中办自然学园,编儿童科学丛书。后来陶宏也跟着爸爸一起学习、办学、编书,一起画起星图来。
行知先生有自己的理念,但不是采取简单的说教。有些家长倾向于盯着孩子一遍一遍地啰嗦,把孩子搞得嫌烦:有的孩子干脆会把耳朵捂起来,把房门关起来,还有的孩子干脆跑到外面不回家。而行知先生巧妙地引导孩子,让他们学会了正确的学习方法。
人人都有孩子,人人都想育儿成人成才,但教育结果往往大相径庭。其中的原委,我想从行知先生的这几个教子故事中应该能找到答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