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人们都在讲工匠精神,
认为在当今我国的现代化建设中
需要倡导这种精神。
为什么要把这种精神提到这么高?
是否对做每样工作都适用?
孩子的成长也需要吗?
一连串的问题一直在我脑中萦绕。

我想,学生的学习如果能学学工匠,学习的效果一定也会很不错。学生学的所有学科,都有其不同的内涵,自然要想掌握它,就得用不同的方法。而学习某一门学科,用不同的方法学习,其效果也不一样。学好一门学科就如做好一个作品,如果学学工匠们的经验可能大有裨益。
不辞劳苦选材——苦学。材料是做好一个作品的物质基础。选到合适的材料往往是需要到处寻寻觅觅,其中的甘苦只有自己知道。找不到好材料要出好作品就难上难。一门学科中的知识是浩瀚的,怎样掌握需要的知识就要通过学、通过积累,非下苦功不可得。
精心设计方案——定向。根据材料制作什么样的作品需要慎重考虑,否则不能物尽其用,做不出理想的作品。所以确定目标做到心中有数很重要。学习也是一样,对所学学科的要求,和自己要想学到什么程度都必须想明白,这样,努力才有方向。
灵活运用手法——巧学。我们看到一些搞雕刻的工匠们他们的技法随着各种不同的情态变化,可见他们掌握了很多技巧,信手拈来,随机而用。我们学习知识也一样,不同的知识点要学到手需要用不同的方法。比如概念的掌握需要理解性的记忆,公式的掌握不仅要理解,而且要应用,再从中归纳出规律性的东西。语文的基础知识要记,阅读分析就要靠不断练习过程中领悟其方法。所以我们必须在学习过程中学会多种学习方法去应对不同的学科学习,绝不能刻板地靠不怕苦死记硬背。
端正工作态度——严谨。我们不难发现工匠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一丝不苟。雕刻一刀下去不注意就会形成瑕疵出次品,机器螺丝钉少拧一下可能就出事故,这是不争的事实。学生学习何尝不是如此。少一个小数点,多一个零;多一撇,少个标点都是错,考试中就扣分。有些聪明的孩子明明题目会做,就是就是拿不到理想的分,就是因为在“态度”上有缺失。
不断推陈出新——创新。不墨守成规,不断改进技术,这是工匠们维持生存的需要,更是时代对工匠的要求。现代科技飞速发展,很多知识逐步老化,因此既要扎扎实实学知识,又要带着与时俱进的观念学习,敢于发散思维。大胆运用所学知识去审视知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不拘泥,敢想象,勇创新。把知识学好、学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