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海洋大学:海洋藻类生物学研究生导师团队

作者: 发布时间:2020-08-20 来源: 江苏教育新闻网

  【团队简介】

  江苏海洋大学“海洋藻类生物学”研究生导师团队专业从事藻类生物学和应用技术研究。目前开展藻类生物学、藻类遗传学、藻类分类学、藻类生物技术、藻类环境生物学、藻类种质资源、藻类毒理学、藻类生物能源等相关领域的研究。该团队是一支年轻有战斗力的集体,现有教师5名,其中教授2人,副教授2人,讲师1人。

    经过多年建设,该团队围绕海洋藻类生物学研究方向,已建成一支结构合理、教学科研素质过硬的科研团队。近5年来,已培养硕士研究生30余人,其中1人荣获江苏海洋大学校长奖学金,2人荣获江苏海洋大学优秀毕业论文,13人主持江苏省科研实践创新项目,1人荣获第四届挑战杯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二等奖,6人荣获江苏省研究生绿色海洋科研创新实践大赛奖,7人次获得学业一等奖学金,11人次以第一作者发表SCI论文,2人次荣获江苏省研究生“拥抱海洋,蓝色畅想”论文报告奖,1人次荣获2019年江苏海洋大学第四届“创青春”创业大赛(生命科学组)三等奖。多人被评为优秀毕业研究生、优秀研究生、优秀研究生标兵、1人次获得研究生国家奖学金,多次人获得学业奖学金。4名毕业生分别在厦门大学海洋与地球学院国家重点实验室,上海海洋大学以及韩国仁川国立大学攻读博士学位。

  团队成员:徐军田、李信书、吴亚平、吴海龙、马静。

  【先进事迹】

  江苏海洋大学“海洋藻类生物学”研究生导师团队立足国家需求和学科前沿,以高素质人才培养为己任,长期以来在研究生教育、创新人才培养新方法、新途径等方面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形成了科教、产教深度融合的全过程协同育人机制,为我国海洋藻类生物学及相关学科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提供了可复制、可移植的科学参考。团队导师热爱教育事业,爱岗敬业,乐于奉献,工作勤勤恳恳;团结合作,勤奋钻研,努力探索,扎实有效的开展研究生培养工作,强化德育为先,以生为本的团队文化建设。

  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

  孔子说过教师“起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团队各成员以身作则,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紧紧围绕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充分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育人优势,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以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为关键,形成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格局。团队成员以加强团队文明建设,提高教师素质,全面提升团队形象,作为本团队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近年来工作的重点。为此,团队教师努力建设师德师风,不断提高教师整体素质,校内校外自觉规范自身行为,多年来无一违反国法、教育法规的行为发生;爱岗敬业,关爱学生,真正把培养高素质人才目标的理念贯穿到平时,着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团队教师以身作则,严格纪律,率先垂范。近年来,团队1人次被评为校优秀共产党员,有2人次被评为校级优秀班主任,2人次获得校优秀毕业论文指导教师称号以及2人次光荣当选为校党代表,出席中国共产党江苏海洋大学第四次代表大会。近5年来已培养硕士研究生30余人,其中1人次荣获江苏海洋大学校长奖学金,多人被评为优秀毕业研究生、优秀研究生、优秀研究生标兵、1人次获得研究生国家奖学金,且多次获得学业奖学金;4名毕业生分别在厦门大学海洋与地球学院国家重点实验室、上海海洋大学以及韩国仁川国立大学攻读博士学位。

  研究生管理制度建设

  正所谓:“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建立健全一套比较合理的规章制度并认真贯彻落实,对于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提高实验室管理效率,增强实验室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完成学生的各项学习任务,促进良好实验室的形成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海洋藻类生物学导师团队以“细节决定成败,态度决定一切”为核心,建立起一套行为准则和管理规定。师生严格执行实验室规定,共同维护海洋藻类生物学团队的形象。

  严明纪律,保障学习效率,提高身体素质。研究生和本科生进入实验室第一项任务是默写与背诵《学生行为准则》《实验室守则》。从2008年开始至今本实验共保存179份《学生行为准则》《实验室守则》,作为研究生进入实验室的第一课;同时,从2018年1月份开始每周一至周六研究生实行打卡考勤制度,到目前为止,无一人迟到早退。为了提高学生科研能力,加强学生身体素质,实验室团队教师制定了《N301实验室体育锻炼——跑步细则》和《N301实验室跑步奖励政策》,两年来实验室所有同学跑步都已达标。同时,团队也加强了日常管理制度,制定了《值日表》《N301实验室日常安全登记表》《实验室试剂药品记录表》等,且实验室所有研究生和本科生的日常管理实行“实验室统一管理规定”制度。

研究生抄写学生守则情况

  学习形式多样化,提高研究生科研素养。从2018年9月开始,团队开始实施VOA英文背诵和默写细则及奖励政策,要求研究生每天进行30分钟的英文短文阅读,对此制定了《N301实验室英文短文背诵比赛打分细则》《N301实验室英文短文背诵奖励政策》。该制度显著提高了学生的英文阅读和写作水平。另外,英文文献阅读与总结制度的实施也加强了研究生的科研素养,从2018年1月开始,实验室要求各研究生每周对自己相关研究方向进行文献总结,制定了《N301实验室文献总结格式》《N301实验室研究生文献PPT讲解格式》,由专任老师汇总收集,到目前为止,除特殊情况,所有研究生全部交齐。同时,每周五团队所有老师、研究生以及本实验室大三、大四本科生开组会,随机抽取7人背诵和默写英文短文,每周选取3~4名研究生对自己研究方向的文献进行汇报,参会老师和学生对讲解文献和数据进行建设性的讨论。到目前为止,除特殊情况,每周组会都照常进行。

每周组会学生背诵英文现场

  研究生科研实践创新指导

  基于科研课题为引导研究生培养方式是以具体的科研课题为牵引,将研究生阶段的基础理论知识与科研课题相结合,有效地避免学生对理论知识学习的盲目性。将科研课题、学生科研兴趣以及理论知识有机的结合,促进学生与国内知名高校、企业的交流合作,有效激发了学生从事科学研究的主动性,培养其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以及创新的能力,不断地提高了研究生专业技术水平和人际交流合作能力,极大地提高了研究生综合素质。

团队教师在指导研究生开展实验

  近年来,团队教师通过对研究生能力和素质进行评估,结合研究生自身的学业和职业规划意向,共同制定针对性的培养计划。在培养过程实施中,导师团队根据学生特长,以科研-技术项目为依托,除了课堂传授之外,研究生团队导师还亲力亲为,对研究生的科研及实践进行指导,引导研究生快速进入学科-产业发展前沿,带领研究生逐步形成的独立科研及事物处理能力。针对研一新生,导师团队会及时给其介绍研究团队当前的主要研究工作,并结合其自身能力兴趣,拟定相应的研究课题,并在科研实践基础中按照过程引导、阶段把关的方式,逐步推进课题进度,激发了学生的科研热情,获得了较高成果,培养了一批可以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团队第一届研究生刘同学在读期间发表多篇论文,目前就职于上海某文化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现主要从事科学博物馆展示主题和展示内容的策划工作,工作期间作为主案策划分别参与了多项布展设计工作。2017届研究生屈同学现在厦门大学海洋与地球学院攻读博士学位,现主要研究方向是海洋环境对硅藻的生理生态学研究,目前已在Aquaculture,Photochemistry and Photobiology等杂志发表多篇文章。2018届研究生张同学以第二作者在Aquaculture发表SCI论文一篇,获得新生奖学金,多次获得学业奖学金。现就职于连云港某高校,主要工作是学生工作处相关工作,承办过该校第三届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大赛,荣效辅导员技能大赛三等奖,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大赛优秀指导老师奖。2019届研究生鲍同学在读期间主持江苏省研究生科研实践创新项目1项,以第一作者在Aquaculture,Photochemistry and Photobiology发表 SCI 论文两篇,荣获江苏省研究生“拥抱海洋,蓝色畅想”论文报告三等奖,现韩国Incheon National University攻读博士学位。2020届毕业生王某主持江苏省科研实践创新项目1项,参与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江苏省现代农业重大项目2项课题;以第一作者身份在Photochemistry and photobiology和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Pollution Research发表SCI论文两篇,荣获第四届挑战杯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二等奖,江苏省研究生绿色海洋科研创新实践大赛三等奖,获得优秀毕业研究生、优秀研究生、优秀研究生标兵、研究生国家奖学金,且多次获得学业奖学金;2020年考入上海海洋大学专业攻读博士学位。2020届毕业生冯某主持江苏省科研实践创新项目1项,在Marine Pollution Bulletin发表论文1篇,荣获江苏省研究生绿色海洋科研创新实践大赛优秀奖,多次获得校学业奖学金,获江苏海洋大学优秀毕业论文,现为乡镇机关一级科员。

  研究生多彩生活引领

  藻类生物学导师团队除了对研究生科研要求精益求精外,对其课余生活也给给予了很对引领和帮助。每年元旦期间团队教师和研究生都会举办跑步迎新年元旦健身跑活动,一起为同一月份的研究生庆生,师生一起参加了“卫星杯”2019连云港·徐圩国际马拉松赛等。生活上,根据各个研究生的具体困难,导师团队会进行交流,对研究生综合了解后,平时也加大日常师生交流,尽可能降低研究生的各方面压力,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实验室研一某新生刚到实验室时,由于第一次远离父母求学,刚来很不适应,导师团队马静老师就及时了解了情况,对她进行了心理疏导,帮助她迅速融入江海大的学习及生活环境。徐军田教授在了解了他某个研究生家庭经济困难,身体生病时,加上学生很自卑的情况后,主动为该生支付医药费,并在平时加大对该生鼓励和激励,使该生顺利完成学业,并增强了自信心。吴亚平副教授在指导研究生论文过程中,发现某研究生焦虑的心态,就经常陪着该生逐字逐句修改其论文,最终该生成功突破心理障碍。导师团队中的各位导师也不定期对学生情况进行讨论交流,尽可能发挥各自所长、借助各自资源,来辅助研究生成人、成才。

研究团队参加马拉松赛现场情况 

  “行百里者半九十”,团队负责人努力带领各成员努力建设成一支“德高、学高、艺高”的高质量教师队伍,该团队各位老师高尚的品德、渊博的知识、严谨的治学态度以及求实创新的精神,激励着团队成员做出更务实的工作,在以后的工作学习中勇攀高峰。导师团队是一艘扬帆起航的船,迎着朝阳,驶过了水流湍急的浅滩,奔向波涛汹涌的大海深处。船到中流浪更急,展望未来,大家会众志成城,砥砺奋进。鹤发银丝映日月,丹心热血沃新花。正是在这样有战斗力的团队中,每一个人都会充满正能量的大步朝前走,正是有好导师的带领,同学们在其中享受着科研带来的欢乐,也获得了科研带给大家的自信。团队全体师生凝心聚力同绘淮海锦绣春,继往开来共筑江苏海洋梦!团队自成立十余载,成绩斐然,培养了一批优秀的人才,无论他们走到何方,都拥有一个共同的名字——江苏海洋大学海洋藻类生物学团队。

责任编辑:陈路

江苏教育报刊总社 | 关于我们 | 法律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地址:中国江苏省南京市草场门大街133号  邮编:210036  

江苏省网络视听违规节目举报

电话:86275776(报社相关),86275726(通联发行) 传真:025-86275721,86275777;技术支持:86381340。

苏公网安备 32010602010084号, 苏ICP备09001380号,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010420

江苏教育报刊总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