盱眙县维桥中心小学

作者: 发布时间:2020-12-28 来源: 江苏教育新闻网

  盱眙县维桥中心小学始建于1921年,位于盱眙县穆店镇,学校占地面积26680平方米,校园绿化面积3800平方米。现有21个班级,学生700余名,专任教师86人。近年来,学校先后荣获全国青少年“足球特色学校”、江苏省“智慧校园”、江苏省“优秀少先队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

  “向阳”文化

  学校秉承“赏识,让每个生命都发光”的办学理念,形成了“向善、向上、向美”的校风,“仁爱、博学、务实”的教风,“立志、明礼、勤奋”的学风。以“尚德、启智、砺行”为校训,通过“校园环境改造、最美班集体创建、最美小书房、向阳家庭评选、向阳家长、向阳学生、成长超市”等举措,关注学生的成长生态,营造一个温馨的成长环境,培养“热爱家乡、热爱祖国、品格健全、乐观向上、积极进取”的“向阳娃”。

  书香文化

  为丰富校园文化内涵,提升师生文化素养,学校将创建“书香校园”“三味书屋”活动列入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围绕打造书香校园这一主题,学校积极开展“赛国学”“诵国学”“演国学”等系列活动,把创建“书香校园”与新课程实验、学生思想道德建设、教育教学质量、校园文化积淀相结合,不断形成文明、合作、爱心、向上的书香育人环境。目前,“每日一诗”“踏诗而行”已成为学校的一道美丽的风景线。

  “童心园”文化

  学校以“随园夜话”乡村儿童成长营为依托,着力实施以“童话园”“童诗园”“童行园”“童趣园”“童乐园”为核心的《童心园》物型文化体系。

  “童话园”以“怡心亭”为中心,师生们充分发挥聪明才智和丰富的艺术想象力,用自己手中的画笔在废旧轮胎和树木上勾勒出一幅幅惟妙惟肖的卡通形象,营造出一个个美轮美奂的童话世界。

  “童诗园”是在学校的紫藤长廊的廊柱上镌刻或悬挂中国传统诗词,师生在紫藤长廊静心小憩时,能充分得到国学经典的熏陶。

  “童趣园”为成长营的孩子们开辟实践广阔的种植园,孩子们享受着从播种、浇水、施肥、收获等一系列的过程,记录和分析植物成长的点点滴滴。

  《童心园》系列课程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良好的行为习惯,促进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的职业修养。而校园物型文化的建设,让学校成为学生喜爱、助力学生健康成长的实践体验乐园。

  塑造积极、富有生命活力的学校精神,丰富学校的文化内涵,提升学校的办学品位,引领学校不断追求卓越。“赏识”,让每个学生的生命都发光。

责任编辑:李朋飞

相关新闻

盱眙县维桥中心小学
发布时间:2020-12-28   
来       源:江苏教育新闻网  

  盱眙县维桥中心小学始建于1921年,位于盱眙县穆店镇,学校占地面积26680平方米,校园绿化面积3800平方米。现有21个班级,学生700余名,专任教师86人。近年来,学校先后荣获全国青少年“足球特色学校”、江苏省“智慧校园”、江苏省“优秀少先队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

  “向阳”文化

  学校秉承“赏识,让每个生命都发光”的办学理念,形成了“向善、向上、向美”的校风,“仁爱、博学、务实”的教风,“立志、明礼、勤奋”的学风。以“尚德、启智、砺行”为校训,通过“校园环境改造、最美班集体创建、最美小书房、向阳家庭评选、向阳家长、向阳学生、成长超市”等举措,关注学生的成长生态,营造一个温馨的成长环境,培养“热爱家乡、热爱祖国、品格健全、乐观向上、积极进取”的“向阳娃”。

  书香文化

  为丰富校园文化内涵,提升师生文化素养,学校将创建“书香校园”“三味书屋”活动列入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围绕打造书香校园这一主题,学校积极开展“赛国学”“诵国学”“演国学”等系列活动,把创建“书香校园”与新课程实验、学生思想道德建设、教育教学质量、校园文化积淀相结合,不断形成文明、合作、爱心、向上的书香育人环境。目前,“每日一诗”“踏诗而行”已成为学校的一道美丽的风景线。

  “童心园”文化

  学校以“随园夜话”乡村儿童成长营为依托,着力实施以“童话园”“童诗园”“童行园”“童趣园”“童乐园”为核心的《童心园》物型文化体系。

  “童话园”以“怡心亭”为中心,师生们充分发挥聪明才智和丰富的艺术想象力,用自己手中的画笔在废旧轮胎和树木上勾勒出一幅幅惟妙惟肖的卡通形象,营造出一个个美轮美奂的童话世界。

  “童诗园”是在学校的紫藤长廊的廊柱上镌刻或悬挂中国传统诗词,师生在紫藤长廊静心小憩时,能充分得到国学经典的熏陶。

  “童趣园”为成长营的孩子们开辟实践广阔的种植园,孩子们享受着从播种、浇水、施肥、收获等一系列的过程,记录和分析植物成长的点点滴滴。

  《童心园》系列课程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良好的行为习惯,促进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的职业修养。而校园物型文化的建设,让学校成为学生喜爱、助力学生健康成长的实践体验乐园。

  塑造积极、富有生命活力的学校精神,丰富学校的文化内涵,提升学校的办学品位,引领学校不断追求卓越。“赏识”,让每个学生的生命都发光。

责任编辑:李朋飞

江苏教育报刊总社 | 关于我们 | 法律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地址:中国江苏省南京市草场门大街133号  邮编:210036  

江苏省网络视听违规节目举报

电话:86275776(报社相关),86275726(通联发行) 传真:025-86275721,86275777;技术支持:86381340。

苏公网安备 32010602010084号, 苏ICP备09001380号,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010420

江苏教育报刊总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