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江经济技术开发区天和小学是江苏省苏州市吴江经济技术开发区第一批新建的公办学校之一,始建于2005年8月,现分南北两个校区,学生来自全国28个省市区。学生带着不同的家庭背景、地域特色和民情风俗走进天和校园,碰撞出诸多的文化差异。
建校以来,学校始终秉承“道不坐论、德不空谈、文化寻根、知行合一”的教育理念,提出“让儿童的生命奔跑”这一教育愿景,遵循文化立校、教师强校、课程兴校的发展思路,培育具有民族文化根基的未来公民。
学校把优秀传统文化中的育人潜质与现代教育理念、时代发展需求相结合,以流动儿童三次角色转换为行走轨迹,让学生从勿忘老家的“原乡人”到热爱新家的“吴江人”,最终成为心系大家的“中国人”。
环境中浸润文化
在校园环境上,学校将优秀的民族文化融入物化环境中,让学生在民族文化的浸染中成长,比如,学校的大厅内修建了儒家文化主题墙,师生每天进校门就能看见经典,感悟人生。在学校的国学园和生活教育园,师生能与孔夫子、陶行知为伴,感受有教无类的仁爱,领悟“爱满天下”教育的真谛。学校的节日文化长廊则与学生生活紧密结合,通过诗词歌赋、节日活动的彰显,成为学生接受民族文化教育、培养核心素养的主要场所。
教学中探寻文化
学校教师立足教材,从不同学科出发,积极开发国家课程资源,打磨了一批批相对成熟优秀的教学课例,比如范天蓉老师执教的《黄鹤楼送别》,王海涛老师执教的《家乡的老房子》,施红梅老师执教的《十二生肖》,茅之怡老师执教的《My e-friend》等等。课例面向全体教师开放,在对外展示中,老师们鲜明的个人特色和浓厚的学校文化特征,在各种教学交流活动中获得一致好评。
国家课程是流动儿童“文化地图”中一个重要的“行走驿站”,学校以教师申报和学校培育的方式,将国家课程中的传统文化教育立项为十几个小课题,或个人承担,或教研组合作,在课堂上绘就“文化地图”的轨迹。
课程中体验文化
学校地处长三角核心区域——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区位优势明显,集约化、高活力、人性化的城市设计理念使学校周边经济发展迅猛,由此孕育了特有的“上天入地”课程。
“上天”
学校分为南北两个校区,高架建设即处于两个校区之间。学校充分利用这个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开发设计了“高架课程”,让孩子们了解高架建设的同时感受祖国发展的日新月异,激发学生树立远大理想。
“入地”
学校离地铁近,仅一墙之隔。因此,学校与苏州市公安局城轨交通分局庞金路站派出所联动,开设了“地铁课程”,让穿梭的地铁、行走的课程成为天和学子了解外面世界的一个窗口。
“嫦娥号着陆”“蛟龙号深潜”等,这些“上天入地”的高科技,已经成为学校“上天入地”课程中的重要一部分。它激发了学生“爱国、爱家、爱学校”的情感,让学生自觉把个人理想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事业中,勇做走在时代前列的奋进者、开拓者。
活动中践行文化
把儿童发展置于文化立校的核心地位,这是学校始终不变的坚守。学校在不同时间节点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主题教育活动,让学生感悟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激发学生传承优秀文化的内驱力。比如“元宵灯谜大会”板块,学生制作灯笼、参加猜谜大会,感受语言文字的无穷韵味;清明期间,学校组织祭扫烈士墓,家长带领学生祭奠先人;端午节期间,组织做香囊、赛龙舟、包粽子……在这样的节日活动里,学生了解了传统文化的起源,在动手实践中,实现了不同区域文化的融合,在文化的根脉处,体会到文化的博大精深。
立传统美德,树时代新人,天和小学从“寻根”出发,使优秀传统文化在“课程场”中保持鲜明的民族特色和历久弥新的时代价值,致力于让天和的孩子脚下有故土,眼里有亲人,身边有他人,心中有祖国,胸中有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