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中日记·学生篇】疫情当前,我在想什么

作者:陈一杭 发布时间:2020-03-05 来源: 江苏教育报-高中生周刊

  ■江苏省锡山高级中学 陈一杭

  2020年,我18岁。我出生那一年,“非典”暴发。身在襁褓中的我,对外界的恐慌一无所知。据父母回忆,当时的重灾区在北京和广州,我们身居江南,日常生活并没有受到太大的影响。只是街上人都戴着的白色口罩像是灰色天空下的雪,给本就阴冷的天气增添了一丝不安。

  今天,这一幕又一次出现在我的生活中。

  排队买口罩、到处封路、延迟开学……为此我恐慌过,也困惑过,但无论是身在战“疫”一线的医护人员,还是就在我们身边忙着抗“疫”的普通人,都带给我感动与思考。

  84岁的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一边提醒人们不要去武汉,一边自己却义无反顾地奔向武汉参与疫情防控。28岁的武汉市中心医院护士王涛退掉回家的车票加入抗“疫”一线,双手因长时间戴着手套而遍布皱褶的他,是无数与疫情作战的医务工作者的缩影。这些奋斗在一线的专家和医护人员让我充满敬意,他们坚定的身影、布满勒痕与汗水的脸庞,在我心头至今挥散不去。

  居家隔离的日子,让我有了很不一样的体验:小区被封,出入要凭通行证且限行一人;同邻居说话得隔着窗户、戴着口罩;天气晴朗的时候会有大喇叭播放着“天气虽晴朗,出行要三思”……一开始,我只觉得被拘禁得不自在,渐渐地,我却懂得,虽是束缚却也是保护。

  小区里冷清了,业主群里却很热闹:彼此传递祝福,传播防疫小知识。平日里人与人之间那点无形的心理防备,似乎被冲淡了不少。偶尔出门,在小区里偶遇一个保洁大叔,他停下望着我,眼里流露着关切。路上的行人都戴着口罩,我突然醒悟,原来在突如其来的灾难面前,我们都是一样的,恐慌是一样的,期待也是一样的,你我的命运温暖相连。

  鲁希叶·阿巴尼在《生活之良方》一书中说道,我们必须承认伟大在被迫中产生,钻石在熔岩中形成,人类最美的灵魂之花常常是由泪水浇灌的。我们不能从生命的伤心之处逃离,不管它们多么锐利,我们都必须去经历。

  此刻,我不怕去经历。那些感动,那些温暖,那些疫情带来的对生命的思考,都是珍贵的“小确幸”。我相信,疫情定有终点。生活依旧,希望依旧。

责任编辑:陈路

江苏教育报刊总社 | 关于我们 | 法律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地址:中国江苏省南京市草场门大街133号  邮编:210036  

江苏省网络视听违规节目举报

电话:86275776(报社相关),86275726(通联发行) 传真:025-86275721,86275777;技术支持:86381340。

苏公网安备 32010602010084号, 苏ICP备09001380号,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010420

江苏教育报刊总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