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礼修身 雅言雅行 ——淮安外国语学校践行“八礼四仪”德育案例


作者:新闻动态     发布时间:2015-11-18      来源:江苏教育新闻网

  教育背景】 

  乱丢垃圾,坐公交车抢座,排队加塞,大庭广众脱鞋脱袜、赤膊袒胸,吃自助餐多拿多占,遇有纠纷恶语相向……2013922日,中央文明办和国家旅游局公布了从网上征集的10中国公民出国()旅游常见不文明行为,以上行为全部榜上有名。 

  现在的初中生大部分是独生子女,以自我为中心的观念或多或少影响着他们的行为。部分学生行为散漫,不懂礼让,不懂勤俭节约,也不懂个人对家人、他人及社会应负的责任,甚至不懂关爱与感恩;加上应试教育下学习成绩至上的观点掩盖了有意、无意的失礼行为。导致学生在离开父母、独自面对人际关系时茫然孤僻,不知所措。突出表现在:就餐浪费严重;在青春期放纵自己的叛逆个性,伤害父母老师;游览时不守秩序;参加公共仪式时我行我素,大声喧哗等。 

  根据青少年学生心理和品德成长的阶段特征,十一二岁至十四五岁,即少年期,为动荡性品德发展时期,处于人生的十字路口。这一阶段的学生喜欢发现自我并探索新我,思维独立性、批判性增强,在依赖中寻求独立,出现对成人的反抗,思想行为叛逆等现象。因此,在初中阶段进行系统的礼仪教育,让学生掌握为人处世的基本原则,培养优雅端庄、大方得体的举止,养成乐观、豁达、健康的性格和善于合作、热心参与的品质,能为学生将来走向社会更好地发挥才能,拥有更多的成就奠定一生的底色。 

  20142月,江苏省文明委制定下发了《关于在全省开展未成年人文明礼仪养成教育的意见》和《江苏省未成年人基本文明礼仪规范》,正式推出全国首个未成年人文明礼仪规范:“八礼四仪”。教育孩子成为知礼明德,有爱守诚,求善至美,克勤克俭的人,为人师、为人父母,责无旁贷。 

  自春季开学始,翔宇教育集团江苏省淮安外国语学校坚持礼仪教育生活化,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开发并完善礼仪教育课程资源,教育3600多名学生知礼明德,有爱守诚,求善至美,克勤克俭。以下选取几个镜头,通过案例分析透射当下青少年礼仪教育的与建构反思。 

    

  【教育理念】 

  优雅的行为像一面镜子,折射出一个人的修养、智慧和善良。淮安外国语学校的礼仪教育理念为:坚持礼仪教育生活化;“德高为师,身正为范”,重视父母、师长的言传身教;开展情境设计、角色体验、社会实践、剧本创作等活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配合,通过“大手拉小手”、“小手拉大手”,形成礼仪教育合力和良好氛围。 

    

  【教育目标】 

  1.熟记“八礼四仪”的具体规范,观看礼仪培训视频,阅读书籍,增强学习、运用礼仪的意识。 

  2.管理自己,养成文明礼貌的行为习惯;在家庭、学校、社会、网络等场所能灵活运用基本的礼仪,融洽人际关系,以恰当的方式帮助别人。 

  3.形成良好的意志、品格和开朗的性格;热衷公益,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和爱国情怀。 

  4. 在活动与实践中熟练运用礼仪规范,感受到自身因礼仪素质提高而获得的快乐和享受,进而形成更为持久、强劲的动力。 

    

  【活动设计】 

  活动一:开展“文明礼仪伴我行”主题班会。通过小品表演、知识抢答、辩论赛、案例分析、视频展播等多种形式,了解并熟知礼仪教育的内容。 

  活动二:将重大节日(清明节,母亲节,父亲节等)、纪念日(孔子诞辰日、世界粮食日,国耻日等)、学校“四季八节”(春季:风筝节、踏青节,夏季:艺术节、龙舟节,秋季:体育节、科技节,冬季:英语节、阅读节)等作为教育契机,开展礼仪教育实践活动。 

  活动三:以班级为单位,组织学生在节假日赴周恩来纪念馆、周恩来故居、河下古镇、漕运博物馆等地担任义务讲解员,实践言谈之礼、待人之礼、游览之礼;与交警大队城中支队合作,组织学生参加交通协管志愿服务活动,体验行走之礼。 

    

  【实施过程】 

  活动一实施过程: “文明礼仪伴我行”主题班会 

  1)诵读《淮外三宝》、《八礼四仪》,以书面考试、口头竞答、案例分析等形式考查学生对基本礼仪的了解与运用。 

  2)小品表演:《一块香蕉皮》、《今天我当家》 

  (学生自编自导自演,《一块香蕉皮》讲述校园铜像广场上有一块香蕉皮,来往的师生、员工对待它的不同态度,引发学生的思考;《今天我当家》讲述了周末父母外出,小明一个人在家,以不同礼仪接待燃气维修工、推销员、亲戚、老师等不同类型的人。表演完后组织学生交流讨论“接待之礼”,并开展情境体验活动,让学生以正确的礼仪接待客人。) 

  3)案例分析:如何看待“到此一游”?案例:丁锦昊在埃及卢克农神庙上留下“丁锦昊到此一游”,学习附近勺湖公园的亭子上随处可见游人留下的“笔迹”。从教育学、心理学等多角度探讨此类现象背后的含义,明确“游览之礼”的要求。) 

  4)观看视频:《大长今》片段,学习宫廷之礼,待人接物之礼;观看金正昆教授的礼仪讲座,学生做笔记。 

  5)宣读“班级公约”: 

  未来讲竞争,素养最重要。知识浩如海,不懂多请教。 

  个人前途事,理应常思考。勤奋长才干,侥幸实可笑。 

  穿戴应得体,不必比花哨。自习须安静,不可瞎胡闹。 

  见人问声好,待人有礼貌。见解要独立,深思才有效。 

  桌凳排整齐,地面常清扫。劳逸相结合,按时去睡觉。 

  爱人如爱己,杂物不乱抛。考试不作弊,诚信要记牢。 

  就餐须排队,节约不乱倒。情趣要高雅,低俗最糟糕。 

  零食胡乱吃,脾气肯定躁。众人力量大,合作效率高。 

  坐立应端正,慎行莫狂跑。胸怀凌云志,青春少烦恼。 

  天天勤锻炼,周周要洗澡。眼界须开阔,斤斤不计较。 

  (注:学校德育处组织德育管理者进行“班级公约”创作比赛,这是林以广老师的作品。) 

  6)布置课外实践作业:分组调查我校就餐礼仪及就餐浪费情况。要求以调查问卷、VCR、摄影等多种方式呈现,并拟出具体可行的“光盘”行动实施方案。 

    

  附:就餐文明和“光盘行动”实施过程: 

  1)利用橱窗、校园广播台、校园电视台等媒介进行宣传:糖食的生长过程、世界贫困地区的吃饭危机、粮食浪费的具体数据等,。 

  2)制定详细的“就餐礼仪”条例:不奔跑就餐;排队就餐,不插队,不皮闹,不喧哗;不浪费饭菜,多吃多打,少吃少打,不够再打,真正实现“光盘”。 

  3)年级错时就餐,定人定位,餐桌清扫分工到班级。每班准备一个有刻度的小桶,及时通报各班剩饭剩菜浪费情况。 

  4)年级一日三餐检查评比考核;根据过程性考核结果,每月评出文明餐桌,拍照宣传,配置鲜花瓶以示奖励。 

  5)注重就餐习惯的培养:不偏食,不挑食,荤素搭配,合理膳食;做到“食不言”;用完餐后将食物垃圾及时清理到餐盘中;注意用餐的方法和速度,不要用汤泡饭,用餐要细嚼慢咽等。 

  6)开展“舌尖上的淮外”美食文化节活动,提高餐厅饭菜质量。分别介绍淮扬菜、粤菜、川菜等不同菜系,让学生了解美食文化,能品鉴、适应不同菜系。选出“小小美食家”予以表彰。 

  7)让文明就餐、节俭之风成为一种生活习惯,成为一种文明修养。学生周末回家记载反馈家庭就餐或社会场所就餐情况,通过学生的言行影响家长,影响社会风气。 

    

  活动二实施过程:节日、纪念日礼仪教育 

  1)清明节:开展“慎终追远,传承文明清明节系列教育活动 

  ①调查不文明祭祀现象,向亲戚朋友、邻居宣传文明祭祀、绿色祭祀理念。引导广大师生及家长移风易俗,从简祭祀,破除祭祖焚烧纸钱、燃放鞭炮等陈规陋习,树立现代文明意识,形成文明祭祀的新风尚。让每一个学生都成为播撒绿色清明理念的文明使者,用文明祭祀的方式追思先人的养育恩情。 

  ②开展家谱溯根源,中华一家亲亲子创意家谱编制大赛。家人与孩子探究家族演变历程,共同设计家谱、族谱,体味家族发展过程中的艰辛和喜悦,重塑家族集体记忆。增强青少年学生对家谱、族谱以及传统文化的认识和了解,从而进一步增强了学生对家族、民族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③学习“二十四孝图”,为父母做一顿饭,了解并传承“孝”文化。 

  2)母亲节、父亲节 “孝亲基本功大赛” 

  ①母亲节:邀请家长到校,现场比赛系丝巾(搭配服饰,系出花样)、梳头发(梳出款式)、化妆(为母亲化一次淡妆)、削苹果技能。 

  ②父亲节:现场比赛打领带、擦皮鞋、叠衣服、包饺子技能。 

  ③开展“幸福一家人”VCR制作大赛。以镜头的形式呈现孝亲举动,呈现家庭温馨、和睦的画面。 

  活动三:担任义务讲解员、义务交通协管员 

  1)以班级为单位,组织学生在节假日赴周恩来纪念馆、故居、河下古镇等地担任义务讲解员,实践言谈之礼、待人之礼、游览之礼。 

  2与交警大队城中支队合作,组织学生参加交通协管志愿服务活动,体验遵守交通规则的重要意义,更深入地了解行走之礼 

  交警大队对参加交通协管的志愿者进行岗前文明交通协警培训:包括志愿者协勤任务、文明劝导语以及执勤注意事项。并要求志愿者在协勤时加强与路口交警配合,共同治理行人闯红灯以及车辆停乱放等交通违法行为,同时提醒志愿者们要切实注意自身安全。 

  ②在时代超市路口执勤。任务包括:在非机动车道停车线协助交警开展维持交通秩序、倡导文明出行、劝导不文明交通行为等志愿服务;在路口、路段执勤交警的指导下,为过往行人提供交通指引和咨询服务;主动对行人与非机动车的交通违法行为进行劝阻,对当事人开展交通安全宣传教育等。 

  【教育效果与社会影响】 

  活动一:“文明礼仪伴我行”主题班会,学生知礼仪,学礼仪,小品引人深思,教师创作的《班级公约》朗朗上口。学生对课外实践作业非常感兴趣,针对我校就餐礼仪及就餐浪费情况做了细致调查、分析。并且以调查问卷、VCR、摄影等多种方式呈现,草拟出具体可行的“光盘”行动实施方案。学生发自内心地认同“光盘行动”。 

  活动二:“家谱溯根源,中华一家亲亲子创意家谱编制大赛受到家长的好评。母亲节、父亲节 “孝亲基本功大赛”,最受欢迎,引来媒体采访。现场比赛给母亲系丝巾(搭配服饰,系出花样)、梳头发(梳出款式)、化妆(为母亲化一次淡妆)、削苹果技能,给父亲打领带、擦皮鞋、叠衣服、包饺子技能,活动现场洋溢着温馨、快乐。 

  活动三:担任义务讲解员、义务交通协管员,展现了我校学生优美的风采,优雅的言谈举止, 也实践了“言谈之礼”、“待人之礼”、“游览之礼”、“行走之礼”,赢得全国各地游客、市民的好评。以下是参与活动学生的感受: 

  做讲解员要具备因人施讲的能力。几次下来我所面对的游客,他们的年龄、兴趣、和文化层次各不相同,而且他们的参观目的也不同。有的是慕名而来;有的把博物馆当作风景旅游点来旅游;有的来猎奇;有的则是想通过参观来学习历史文化。所以同一个景点对不同的人应该有所区分,在尽可能的条件下要因人而讲,适应不同游客的需要。我觉得我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2011级学生刘书含 

  我认为讲解员要善于运用准确、优美的语言。讲解是用语言向观众进行表达、解说,我们在讲解时,语言要通俗、简洁、明快,一定要运用易懂的口语及标准的普通话来表达。对于重要的内容要突出,把景物讲,使游客听了上句,想听下句,通过讲解,给游客留下深刻的印象。——2013级学生程子睿 

    

  【问题反思与展望】 

  反思一:在开展礼仪教育实践活动过程中,发现很多成年人在公交车上不让座,随地吐痰,爆粗口,闯红绿灯现象严重。社会公德意识、公民道德素养有待提升。怎样开展礼仪教育,让成年人(特别是家长、老师)举止优雅,大手牵小手,更好地影响未成年人,是值得研究和思考的。 

  反思二:在学校,在家里,学生彬彬有礼。可一旦离开老师、家长的监管,部分学生在网络上爆粗口,恶意评价别人。如何让学生的网络语言优雅、文明,上网举止彬彬有礼,值得探讨。 

  反思三:台湾作家龙应台说:“素养跟知识有没有差别?当然有,而且有着极其关键的差别。我们不要忘记,纳粹头子很多会弹钢琴、有哲学博士学位。这些政治人物难道不是很有人文素养吗?我认为,他们所拥有的是人文知识,不是人文素养。知识是外在于你的东西,是材料、工具,是可以量化的知识;必须让知识进入人的认知本体,渗透他的生活与行为,才能称之为素养。”如何通过礼仪教育,使青少年情趣高雅,言谈文雅,行为优雅,让礼仪习惯内化为学生的素养修养,需要一个过程和不断的强化和濡染。 

  反思四:“八礼四仪”活动不应该是一阵风,礼仪教育应系列化,品牌化,从精品课程开发到礼仪教育资源开发,从文明习惯的培养,到心态、礼仪的养成,需要借助系列特色活动。这些活动既要有趣,吸引更多学生参与,又要有教育意义,能让学生从中获益良多。真正将“八礼四仪”教育纳入“公民教育”。 

  优雅文明的举止并非一蹴而就,它需要经过长期艰苦的自我修炼才能获得和保持。在金色年华里播种文明的行为,收获优雅的习惯;播种优雅的习惯,收获有风度的性格;播种有风度的性格,收获豁达、高雅、精彩的命运。坚信由文明的举止而表现出的教养不会因岁月的侵蚀而褪色,也不会随生活的风雨而流失,它终会与善良、刚强、谦虚、不事张扬融合在一起,凝固成一种令人感喟的人生。 

                                                                                                      主笔撰稿人: 

  江苏省淮安外国语学校德育主任  吴寿健   

    

                                                                                    

    

编辑:唐文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