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仲华:关于二伯父的抗战记忆

作者:李仲华 发布时间:2016-07-14 来源: 党建网

  二伯父在我的记忆中是个传说,也是个谜。从记事开始就听父亲念叨。一讲起打鬼子,当过村干部的父亲就来了精神,经常讲留在他记忆中的二伯父英勇神奇的打鬼子保家乡的故事,只是二伯父的英年早逝,留给爷爷以及全家的是不敢触及的悲伤和无尽遗憾,以及打鬼子保家乡的荣耀。

  我的二伯父叫李连,1945年初参军,1946年牺牲,牺牲的时候不到20岁,是部队的一名班长。1945年正是抗日战争胜利的前夜,也是日军最疯狂的时段,由于敌人对冀南地区进攻加紧,“扫荡”次数和频率明显加强。再加上此前两三年冀南地区连续发生旱灾、蝗灾以及涝灾,当时农民生活异常艰难。听父亲讲,二伯父从小倔强,爱打抱不平,嫉恶如仇。那时候家里人多,也特别穷,没有吃的,为了生计,有一次就去亲日的地主家“偷”粮食,被发现后,三伏天被绑在太阳下晒,还受了不少皮肉之苦,他就是不低头。1944年底1945年初正赶上晋冀鲁豫冀南军区在我们那一带招收兵员,二伯父毅然决然参了军,这种倔强的性格也带到了部队。在部队,他的这种性格和胆识得到了充分的发挥,据父亲讲,二伯父的胆子特别的大,在对日本鬼子作战时,从不怕死,表现十分突出,这一点是他牺牲后从他的战友那里得知的。打仗他经常是冲在最前头的一个。在一次对鬼子的作战中,需要有人站出来对其喊话,别人怕被打冷枪,二伯父主动请缨第一个站出来圆满完成了任务。还有,战斗中二伯父与日本鬼子正面交战中负过伤。据父亲回忆,二伯父个子不高,没有顺手的武器,一次打仗前,与队友换了抢,在与鬼子的近战中,有一次跟一个鬼子围着农村的麦秸垛厮杀时,正面相遇,结果自己的枪卡壳了,没响,反被对方击中,险些丧命。他的英勇,得到了部队首长的赏识,入伍短短一年多时间,由于作战勇敢,就由战士晋升班长。这些断断续续的片段也是父亲五六岁时的模糊记忆。

  二伯父是在1946年参加任后屯战斗中牺牲的,他牺牲后,家里得到消息时,部队上已经派人来将二伯父的遗体抬到村口,爷爷和奶奶去了,奶奶已经哭成泪人,只有五六岁父亲不知所措跟在大人后面,目睹着一切。村里男女老少一起帮忙按照爷爷的意愿,将二伯父葬在了村南的土岗上。唯一遗憾的是二伯父没有留下一张照片,他的遗物也按照爷爷的意思随他深埋于地下,关于二伯父的故事也仅限于父亲的点点模糊不清的记忆。一年以后,也就是1947年3月,他所在的部队在邯郸地区的肥乡召开群英大会,二伯父被部队授予了“人民功臣”、“乙等战斗英雄”等称号,我们家作为烈属还被授予了锦旗,这些荣耀一直被父亲小心翼翼地珍藏着。

  后来我在网上查了一些二伯父所在部队的资料,由于他的军衔较低,再加上当时的资料较少,和部队的流动性较大,关于他的一些记载很难查到。以至于他牺牲的任后屯在哪里,也没有查到。只知道他们部队转战于晋冀鲁豫四省,大部队属于晋冀鲁豫冀南军区第九分区,这是后来从部队发的人民功臣英烈荣属证落款看到的,司令员:张维翰,副司令员:高厚良、李大磊,政委:焦善民,副政委:甘思和,主任:吴建初,副主任王谦、王予民。从给我们家寄英烈荣属证的信封地址留名是独五旅十四团,从以上信息推断,二伯父牺牲前应该是冀南军区第九分区独五旅十四团的一名军人。

  其实伯父和当时许多热血中华儿女一样,走向战场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就是将日本鬼子赶出中国去。他没有太多的文化,有的是年轻人的战斗热情。70年前他为了民族解放和新中国的建立流尽了自己的血,70年后的今天默默安息在自己出生的土地里,和许多早早牺牲没有看到祖国解放的战友一样可以欣慰了,因为今天的中国正在为中华民族复兴的构筑着中国梦。二伯父给我们留下的除了这个荣属证和锦旗,最重要的是他铮铮铁骨和不屈的抗战精神。

责任编辑:周灵

相关新闻

江苏教育报刊总社 | 关于我们 | 法律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地址:中国江苏省南京市草场门大街133号  邮编:210036  

江苏省网络视听违规节目举报

电话:86275776(报社相关),86275726(通联发行) 传真:025-86275721,86275777;技术支持:86381340。

苏公网安备 32010602010084号, 苏ICP备09001380号,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010420

江苏教育报刊总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