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军民以3500万人伤亡和近5000亿美元物质损失的代价,拖住了日军近70%的兵力,为中、苏、美、英等同盟军,取得反法西斯战争和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小时候,我一直认为,抗日战争是革命先辈的事情,离我们很遥远。再说我的曾祖父、祖父及父亲等几辈人,都没有什么人当过兵,所以我想,我们的家庭一直都是远离战争的。
可是后来,我翻看了一本祖父遗留下来的红布封皮的《学习笔记》,仔细阅读了祖父写的日记,我才了解到,原来我的祖辈也曾经为抗日战争、为祖国的国防建设做出了很大的贡献。读了祖父那本用心血写就的红皮日记,我对祖辈们浴血奋战、艰苦奉献的精神所感动,我从心底由衷地钦佩我那勤奋、智慧、吃苦耐劳的先辈们。
我的祖父郭木卿原是一名搞了一辈子军工的优秀机械工程师(1960年任命),是中国首批鱼雷专家。他1921年10月生于武汉的一个工人家庭,孩提时代读了5年的私塾,15岁就在汉阳的一家米厂做帮工。16岁时,他在汉阳兵工厂炮兵技术研究处当了一名学徒工。汉阳兵工厂的前身是清朝洋务运动的代表人物、湖广总督张之洞,于1890年开办的湖北枪炮厂。为了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强国富民,张之洞向朝廷大力提倡洋务运动,要求向西方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派遣留学生,并带头办工厂、开矿山,汉阳兵工厂(原湖北枪炮厂)就是当时的洋务运动的产物。
1931年秋,日本侵略者在我国的东北策划了“9?18”事变,悍然发动了蓄谋已久的侵华战争。1937年夏,日本侵略者又在卢沟桥策划了“7?7”事变,战火燃烧长达14年之久。回首往事,感慨万分,千头万绪,悲壮闪现。1937年8月13日,日本侵略者大举进攻上海。12月13日,残暴的日军占领了中华民国的首都南京,屠杀了30万中国的老百姓。南京失陷后,得意忘形的日军开始进犯武汉三镇。1938年2月18日,日军出动38架战斗机直扑武汉,但在短短12分钟的空战中,日军的飞机就被中国空军击落12架。打那以后,敌机进行了更加疯狂的反扑。敌机隔三差五地到武汉三镇进行轰炸,汉阳是武汉的重要工业区,很多大型工厂都建在汉阳。汉阳的十里工厂是日本飞机轰炸的重要目标。为了切断中国军队的枪炮弹药供给,日军的炸弹把汉阳兵工厂当作最重要的军事目标之一。汉阳兵工厂是当时中国赫赫有名的军工企业,兵工厂生产的“汉阳造”(步枪)是一种质量优良、装备了众多集团军的常规武器。敌机轰炸中,清朝洋务派张之洞早年创办的汉阳铁厂炸得最惨。汉阳铁厂紧挨着汉阳兵工厂,厂房高大,还有火光闪闪的炼铁高炉,敌机常把它当成兵工厂,成吨成吨的炸弹把个炼铁厂轰炸得破烂不堪。
当时,我的曾祖父、祖父和曾外祖父都在汉阳兵工厂当工人,警报一响,他们就躲进防空洞,敌机一走,他们又走进车间,生产枪炮弹药,支援前线,打击日寇。1938年的夏天,武汉已经危在旦夕。由于敌机轰炸频繁,工厂损失太大,为了不让工厂彻底毁灭,不让工厂落在日本人手里,为了保障抗日武装的枪炮弹药供应,减小损失,国民政府决定汉阳兵工厂分2路迁徙,目标暂定为重庆和湘西山区。同年10月27日,武汉失守。失守前,汉阳兵工厂已经开始内迁。机器要拆迁,工人的家属要随迁,头上有敌机在轰炸,后面有日寇在追击,困难和危险之大,可想而知。兵工厂的机器设备分水陆两路运输,工厂的职工家属也要乘船南下。大批的车床、铣床、刨床、锻床等机器设备和金属原材料被装上了汽车和大船,悲壮的迁徙拉开了战幕。
我的曾祖父和曾外祖父都是带着全家一起乘船南下湘西的。说好听的是迁徙、转移,说不好听的,其实就是逃难。不过这是一场有组织的迁移,一场有目的的逃难。浩浩荡荡的船队从汉阳码头出发,逆长江西南而行,进入湖南,穿过800里洞庭湖,船队向湘西挺进。
一路上,敌机常常虎视眈眈地盯着船队,扫射轰炸,由于中国空军的掩护和船上押运机器设备的士兵猛烈还击,敌机不得不一次次地仓皇逃窜。
1938年8月,长途颠簸的船队在湖南沅陵终于停了下来,兵工厂暂时在沅陵重整旗鼓,重新开张。一大批操着武汉话的技术人员和工人,在湘西偏僻的山区里驻扎下来。兵工厂的厂房和宿舍都是临时搭建的,各种机器设备又在极简陋的厂房里重新安装到位,工厂很快就恢复了生产。但是时隔不久,日军又得到了兵工厂复工的消息,于是屡派飞机到沅陵来轰炸扫射。为了防范敌机轰炸真正的厂房,兵工厂决定虚张声势,在离工厂较远的一块平地上,盖了几座非常简单的假厂房,厂房很大,很宽,目标很明显,即使是在晚上,里面也是灯火通明的,可是里面什么都没有。这样,敌机一来,就去轰炸假厂房,远处一看,烈火熊熊,房子毁于一旦。实际上,山里厂房设备都完好地保存下来了,支援前线的枪炮弹药生产也照常进行。敌机每炸一次,假厂房就盖一次,反正山上有的是树木,为了职工和工厂的安全,假厂房多盖几次也无妨。
在沅陵恢复生产的同时,兵工厂又派人在附近四处观察,以寻找更合适的厂址。不久,在离沅陵60多公里的辰溪发现了一个山水秀丽、环境优美、地势隐蔽、易守难攻的地方。为了职工生命财产的安全,兵工厂决定在沅陵工厂不停产的情况下,再建一个“辰溪第一工厂”,待厂房宿舍盖好后,再搬迁新厂。1939年5月,兵工厂又顺利搬迁到了辰溪。由于湘西山区地势复杂,在军事上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敌人很难攻得进来。所以,在中国军队的严密防守中,直到抗战胜利,日本军队始终没有打进湘西,兵工厂也一直在后方不停地为中国军队生产和输送了大批的枪炮弹药。
在兵工厂的职工当中,几乎每一个家庭都有人被日本人杀害,国恨家仇牢记于心。职工们为了支援前线,工作热情十分高涨。在生活极其艰苦条件下,工人们都是自觉自愿地加班加点,多生产武器弹药,支援抗战,支援前线。兵工厂里常常日夜三班倒,每个工人每天工作几乎都在十小时以上。有时甚至白天黑夜连轴干。我的曾祖父、祖父都是兵工厂的技工,祖父十分勤快,他跟着老师傅认真学习技术文化,车、钳、铣、刨、磨,样样精通,厂里哪个工种缺人,他都能顶上去干,所以,老师傅非常喜欢这个徒弟。老师傅有个女儿,为了支援前线,多生产枪炮打败日寇,在工厂人手不够的情况下,女儿也常到厂里帮忙做工。徒弟学徒期满后,老师傅的女儿也正好二八芳龄,于是,老师傅就把女儿许配给爱徒,1942年2月15日,他们在辰溪结婚了,后来他们就成了我的爷爷和奶奶。
在辰溪山区,物质和精神生活和大都市武汉相比,简直是一个在天上,一个在地下。粮食、蔬菜和生活用品都十分紧张,冬天御寒的衣被十分缺乏。没有任何娱乐设施,生活非常空虚。劳累了一天的工人,吃不饱,穿不暖,还要提防日机的空袭。我的曾祖父就是因为加班加点,劳累成疾,病死在辰溪,掩埋在了异乡的山冈上。尽管饥寒交迫,但是为了前方的将士有充足的武器弹药打击日本侵略者,我的祖辈们还是毫无怨言地积极生产,支援抗战。
经过8年艰苦卓绝的浴血奋战,中国人民终于迎来了胜利的一天。1945年8月15日,兵工厂的工人们从收音机里听到了日本投降的消息,整个兵工厂顿时沸腾了。人们哭着、笑着、喊着、跳着,十几年的酸甜苦辣一起涌上了心头。平时,兵工厂里的一枪一弹,是不准任何人随便鸣放的,因为那是要送到前线打击日寇的,不能浪费。可是在欢庆抗战胜利的这一时刻,厂里决定,经过领导批准,厂里工人,可以到厂外荒山野岭没有人的地方对空鸣放枪炮。平时,人们听到枪炮声就心里发慌,因为人们不知道什么时候,哪一发炮弹枪弹会打在自己身上;可是在胜利的时刻,枪炮声太动听悦耳了,因为这是胜利的礼炮,人们越听越爱听。八年的郁闷,让人们太需要发泄了。
多年的湘西后方生活,8年不间断地兵器生产,我的祖辈们经历了一个不平凡的8年抗战。当我再一次翻开祖父的日记,再一次吟诵起杜甫的《兵车行》时,我为我的祖辈们而骄傲,我为我的祖辈们而自豪。
“车辚辚,马啸啸,行人弓箭各在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