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音乡情》|南通教育,一座城市的基因

作者: 发布时间:2017-05-19 来源: 江苏新闻广播

  一百多年前,近代著名实业家、教育家张謇先生提出治国理念:父教育、母实业,父是父亲的父,母是母亲的母。

  张謇

  张謇按照这个理念建设家乡南通,教育和实业并重,使南通一跃成为当时的“模范县”。从那时起,崇文重教,成为南通人的文化基因,也是这座城市的精神底色。

  初夏时节的南通博物苑,树木葱茏,繁花似锦,一群群孩子走进这里,学习知识,探索奥秘,放飞理想。

  作为中国人创办的最早的博物馆,张謇将博物馆的宗旨定为:设为痒序学校以教,多识鸟兽草木之名。意思是,博物馆是供人学习的地方,它的内容的趣味性,知识的广博性,教育方式的多样性与学校教育相得益彰。

  与博物苑一河之隔的是张謇先生创办的南通师范学校的原址,现在的南通师范学校第二附属小学也在这里。作为蜚声国际的“情境教育”的创始人,李吉林老师在这里从教60年了。退休后,她在国家相关部门的支持下,创办了情境教育研究中心,每天早晨8点半,78岁的李吉林都要来这里准时上班,她说,她和孩子打了一辈子交道,也学习了一辈。

  多年研究南通教育文化的原南通市政府教育督导员钱炜说,教育文化哺育了南通这座城市,也成为南通最显性的特征。

  南通博物苑的绿色大草坪上,参观完动物标本的孩子们在等待家长来接的空隙,集体念起了《弟子规》。老师说,班上的每个孩子都有十八般武艺:书法、绘画、舞蹈、体育、棋类等等,不一而足。

  从家庭到学校,崇文重教,已经成为社会风尚,成为每个南通人的生命印记。

责任编辑:潘磊

相关新闻

江苏教育报刊总社 | 关于我们 | 法律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地址:中国江苏省南京市草场门大街133号  邮编:210036  

江苏省网络视听违规节目举报

电话:86275776(报社相关),86275726(通联发行) 传真:025-86275721,86275777;技术支持:86381340。

苏公网安备 32010602010084号, 苏ICP备09001380号,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010420

江苏教育报刊总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