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热门专题 > 教育均衡 > 市县经验 > 南通 > 正文

如皋:建立教师交流机制实现教育均衡发展

作者:郑骊君 发布时间:2015-12-14 来源: 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教师报

  当“把好学校建到学生家门口”已成为现实,师资质量就成为家长选择学校最重要的因素之一。近年来,江苏省如皋市通过不断完善教师交流轮岗机制,探索“县管校聘”教师管理体制改革,在推动区域内教师资源均衡配置、加快教师队伍专业化发展、促进区域教育高位均衡发展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有益的尝试与探索。作为全国首批义务教育教师队伍“县管校聘”管理改革示范区之一,他们的经验对其他区域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如皋市如城实验小学教师钱宏永远也忘不了自己第一次“交流”时的情形。

  “谁走谁留,全靠抓阄,为什么我的命运不由我做主?”钱宏说起第一次“交流”时,心里极不平衡,“我交流前的学校是江苏省如皋师范学校附属小学(简称如师附小),在如皋乃至南通都是名校,而当时如城实验小学刚刚搬到新校区,且是4所学校合并而成,想想环境、文化、人际等都要面临重新适应的过程,心理压力很大。”

  然而,3年后第二次教师交流,钱宏却第一个递上了申请表:“只有经历了,才知道教师交流政策对交流学校、对学生、对自身专业成长意味着什么。”作为一位音乐教师,她此次主动选择了去偏远的乡村学校支教。两年时间,她不仅用自己的努力改变了支教学校的音乐教学现状,更改变了支教学校和当地家长对音乐教育的理解和认识。

  钱宏只是如皋市众多交流教师中的一个代表。从2008年开始局部尝试,到2011年城区调配,再到后来的城乡交流、学区交流、联盟交流,如皋市在推进教师交流、推动区域均衡发展方面走得沉稳而坚定。如今,有1000多位像钱宏这样的教师正“流动”在如皋市的学校之间、城乡之间、学区之间、联盟之间,虽然流动方式各异,交流的成效却显而易见:除了实现全市“零择校”的突破外,2014年中考,如皋市初中校际分差较3年前缩小70%,22所初中有20所的平均分居南通市186所初中的前50%。2015年,各初中学校继续齐头并进,校际分差进一步缩小。

  办学条件一样好,校园环境一样美,教师质量一样高,办学效果一样优,这一高位均衡的教育理想正在如皋成为现实。

  让“学校人”真正变为“系统人”

  如何真正使教师由“学校人”变为“系统人”,充分发挥区域统筹教师资源的地位和作用,是各地在落实教师交流轮岗政策过程中遇到的最“现实”问题。

  “教师交流必须在实效上做文章,要不走过场,产生实效,就需要在既有的基础上进一步打破体制障碍。”如皋市教育局局长张俊说,近年来如皋根据自身地广、校多、师众的教育现实,探索实施了“全市统管、学区协调、学校聘用”的教师队伍“县管校聘”管理改革,打破了教师交流的体制障碍,实现了教师交流常态化。

  “全市统管”,即全市新进教师统一公开招聘,全市所有教师统一培养培训计划、统一职务职称评审、统一岗位设置管理、统一教育人才评定、统一考核奖惩方案、统一工资标准发放、统一扎口跨区调动、统一人事档案管理,同时教育局直接负责学校校级干部的统一管理,以及统筹各学区间的教师流动管理等。

  “学区协调”,是指将全市划分为三类学区,各学区贯彻全市教师统管精神,具体负责协调学区内教师管理工作。一是所有城区学校组成“如城学区”,如城学区的教师流动由教育局直接负责;二是各镇(区、街道)行政区域内的所有初中、小学组成14个“乡镇学区”,乡镇学区的教师交流由教育管理中心牵头负责;三是城区学校与部分农村学校结对而成8个“联盟学区”,联盟学区教师交流由教育局统筹安排,各学校负责落实。

  “学校聘用”,强调各学校按照全市统一规定的岗位结构比例范围开展岗位设置工作,并依法与教师签订聘用合同,负责教师的使用和日常管理、考核,以及奖励性绩效工资发放等。

  “为保证教师交流制度化、常态化,我们还在一些具体的操作细节上做了进一步明确。”如皋市教育局人事科负责人介绍说,在交流对象上,规定同一所学校任教满6年、距法定退休年龄在5年以上的教师,在同一所学校任职满两届、年龄在50周岁以内的校级领导和中层干部,必须有计划分批进行交流;在交流形式上,采取支教、顶岗学习、互派交流、分流任教、重新应聘等5种形式;在交流时间上,2014年起将交流周期由两年调整为3年。

  数据显示,近5年来,如皋市通过多种形式交流教师4496人,其中2011年至2013年,全市教师交流比例分别达专任教师的18.6%、16.3%、17.4%,2014年至2015年,分别交流教师755人和507人,均高于国家规定的教师流动比例。

  让交流学校成为教师成长“加油站”

  多年的实践探索,见证了如皋教育人在推进区域教师交流、实现区域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方面的“良苦用心”;如何科学处理实践中涌现出的各种问题,让交流学校成为教师成长的新平台,则考验着如皋教育人改革的勇气和智慧。

  如城实验小学校长沙建华深深了解交流教师最初内心的矛盾与苦楚。“我是2009年调到如城实验小学任校长的,按现在的说法,我应该也算是被‘均衡’过来的。”沙建华淡淡一笑:“作为一个在原单位工作多年的教师,一定是非常爱自己的学校、自己的学生、自己的团队,甚至学校管理者,而一旦交流了,他首先失去的就是群体归属感。”

  为了让交流教师尽快找到归属感,他亲自将学校交流出去的教师送到交流学校,亲自欢迎所有交流到如城实验小学的教师们。沙建华说:“要让进来的教师和原来的教师合心、合力开展工作,第一就是人文关怀,让所有教师对新集体产生更多的认同感;第二就是专业支持,让每一位教师把交流学校当成专业成长的‘加油站’。”

  一些区域在推进教师交流中遇到的最大问题就是好学校一般不愿意将自己优秀的师资交流出去,究其原因,还是怕优秀师资的流失对学校教学质量产生影响。

  如皋市实验初中几年前在如皋当地可谓是“最热门的学校”,如城城区义务教育阶段教师均衡配置后,该校2/3左右的教师通过抽签走向了新的工作单位,取而代之的是2/3的“新面孔”。但新的教师结构并没有影响学校的教学质量,均衡之后连续两年中考学校均延续了往日的辉煌。“虽然优秀教师走了,但优秀教师成长的那块土壤仍然存在,这块土壤依旧能够成长出优秀的教师。”实验初中原校长、如皋初中校长郭富慧谈道。

  郭富慧所讲到的“优秀教师成长的土壤”,就是学校优秀的团队文化和良好的教科研风气。教师刘兰之前在农村初中工作,来到实验初中后,她与团队迅速融合,快速成长,取得了不少成绩。谈起自己这几年的专业进步,刘兰说,这主要得益于自己的这个“新家”:实验初中对教师的培养绝不含糊,每一次教学比武、教研活动、集体备课、课题研究,学校都抓得非常认真,从不“走过场、搞形式”。

  “树挪死,人挪活。人容易产生惰性,教师交流让大家有了重新出发、再次挑战的机会和平台。”在采访中,许多交流教师表示,虽然从心理安全、团队融合、生活品质等方面看,教师交流对自己和家庭都有一定影响,但总体上打破了传统的以校为单位的教师专业发展瓶颈;“县管校聘”体制下,教师不再单纯依恋学校,而是更多地关注自身专业发展。

  让多元交流成为教师交流新常态

  “县管校聘”,其核心要义是让教师流动起来,通过常态化教师流动实现师资的均衡配置。但“管”到哪里,“深”向何处?如何才能保证“县管校聘”的真实有效?如皋市在实践中给出答案:通过多元化交流形式保证交流的常态化,通过建立健全激励保障制度提升交流的有效性。

  如城实验小学数学教师张文兵至今已参与了3次交流。第一次是2011年如城学区的教师调配,那一次他和70多位同事通过抽签抓阄的形式,离开如师附小走向新的单位。也正是在那一年,如皋市对如城城区符合条件的所有义务教育学校教师进行“人走关系动”的统一调配,903名教师参加抽签,其中2/3的教师走进新的工作单位。

  第二次是去农村学校支教。2013年,当第一次交流期满,张文兵和钱宏一样,立即提出了去农村支教。“既然能踏出如师附小的门,为何不能踏出实验小学的门?”张文兵说,去农村支教,就是要发挥他们这批人在专业发展方面的优势,为农村学校发展改革带来变化。虽然教师关系并不用迁移到交流学校,支教期满仍可以回原学校教学,但两年的交流,支教教师对支教学校的教师队伍已形成了一定的专业影响。

  第三次是在联盟学区内发挥作用。张文兵说,目前他还在联盟学区承担着项目帮扶工作,主要研究课题是《儿童早期代数思维培养》。据了解,2013年如皋市着重推进城乡学校定点结对帮扶支教工作,组织城区6所学校与农村12所学校建成6个“联盟学区”,开展对口定点支教,城区42名教师到农村学校开展支教工作。2014年,新增6所学校加入“联盟学区”,又安排39名城区教师到农村结对学校支教,“联盟学区”各学校间实行捆绑式考核。2015年,“联盟学区”建设范围进一步扩大,全市共建立8个“联盟学区”,城区53名教师到农村学校开展支教工作,全市小学阶段覆盖至所有镇(区、街道),初中阶段以点带面促进各学校共同发展、共同提升。

  “通过点对点、师带徒、学科对学科的交流指导,薄弱学校的办学质量正在得到提升。”如今说到如皋市的教师交流,张文兵有了更深刻的感受,“教师交流,从政策初衷看是为了区域师资均衡,但教师和学生一样,都是最大的受益者,交流让教师对自己的责任和使命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实施‘县管校聘’是教师管理体制的一个重大变革,其对教师交流轮岗的意义、对教师专业成长的意义、对提升区域教育质量的价值不言而喻,虽然前期经历了一个阵痛期,但这两年的结果表明,这项改革是正确的。”张俊说,2014年如皋城区教师调配后的首届初中毕业生参加中考,城区3所初中学生的平均分,以及普通高中录取数、高分段人数与生源总量的占比等都趋于一致。今年中考,城区3所初中继续势均力敌,不相上下,始终保持着适度竞争、和谐共进的良好态势。

  当然,“让好教师流动起来,不能仅靠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的命令与强制,只有通过政策倾斜,给补助、给津贴、给待遇、给荣誉、给成长的舞台,才能激励更多的教师加入交流的队伍中来。”张俊说。据了解,如皋市还将出台进一步推进义务教育教师队伍“县管校聘”管理改革的相关意见,力求在教师交流、评价、考核、激励等方面,进一步释放改革的活力。

责任编辑:周灵

相关新闻

江苏教育报刊总社 | 关于我们 | 法律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地址:中国江苏省南京市草场门大街133号  邮编:210036  

江苏省网络视听违规节目举报

电话:86275776(报社相关),86275726(通联发行) 传真:025-86275721,86275777;技术支持:86381340。

苏公网安备 32010602010084号, 苏ICP备09001380号,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010420

江苏教育报刊总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