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热门专题 > 教育均衡 > 市县经验 > 苏州 > 正文

苏州工业园区教育均衡优质发展探索

作者:沈坚 发布时间:2015-12-17 来源: 新华网

  苏州工业园区是中国和新加坡两国政府间的重要合作项目,1994年2月经国务院批准设立,同年5月正式启动,行政区划面积278平方公里,其中,中新合作区80平方公里,下辖四个街道,常住人口约78.1万。20年来,园区以占苏州市3.3%的土地、7.4%的人口创造了15%左右的经济总量,主要经济指标年均增幅达到30%,园区连续多年名列“中国城市最具竞争力开发区”排序榜首。

  经过二十年的开拓发展,园区教育成功走出了一条从全面普及到优质均衡的发展之路,实现了从“学有所教”到“学有优教”的战略跨越,先后成为国家级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试点实验区、江苏省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先进区和教育现代化示范区样本区域,为破解教育优质均衡难题提供了成功范本,被省县级人民政府教育工作督导组誉为“教育普及率高、优质教育资源均衡、‘一校一品’特色鲜明、素质教育示范效应好的发达地区之一”。主要做法:

  深化教育改革,理顺管理体制。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最大障碍是体制机制障碍。城乡二元结构不仅造成了城乡之间在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等方面的显著差异,也是义务教育不均衡现象的根源。园区坚持把改革创新作为教育发展的动力源泉,在二元行政管理体制尚未突破的情况下,通过“达标升级”工程,扶持薄弱学校,改善办学条件,将义务教育收归“区直管”,在苏州率先结实现了“以县为主,城乡一体”的义务教育管理体制。管理体制的理顺,进一步强化了政府的教育资源统筹能力,使长期以来制约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的“瓶颈”得以打通,有利于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全面加大薄弱学校投入力度,为全面消除义务教育在规划布局、经费投入、资源配置等方面城乡、校际差异奠定了基础。

  落实政府责任,加大教育投入。政府主导投资,保障充足的经费,是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基本前提。2000年以来,园区教育累计投入近200多亿用于加快推进教育事业发展,预算内教育经费占财政支出比例占到18%以上。特别是义务教育领域用于保障学校公用经费、改善办学条件、提高教师待遇、资助贫困学生等方面的投入力度更为明显,仅15所乡镇学校达标升级的硬件建设就投入了3亿元。生均公用经费标准连续多年领跑全省,小学、初中分别达到1000元、1200元,免费义务教育专项资金足额到位,教师收入实现稳定持续增长,为义务教育的优质均衡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物质保障。

  创新评价机制,规范办学行为。区域间、校际间实现教育均衡的同时,如何实现“生际间”的教育均衡,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健康发展,也是教育均衡发展的一个崭新命题。园区率先建立以提高学校办学水平为导向的综合发展评估制度,从常规管理、行风建设、办学成果、队伍建设和教育科研等方面,对学校的办学情况、发展水平、社会影响进行全方位考核评估,以多把尺子衡量、引领学校走科学发展、内涵发展之路。同时聚焦学生的综合能力和潜在素质,开展以成长性评价为主要指标的绿色评价,探索“减负增效”的课堂教学新模式和科学考评新机制,淡化分数至上观念,让教育回归本真,努力办好每一所学校,促进每一个学生健康成长。率先启动督学责任挂牌制度,开展常态化的教育监督、检查、评估和指导工作,规范办学行为,形成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长效机制。

  深化素质教育,推进特色兴校。全面落实素质教育是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主线。只有通过实施素质教育,提高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和效益,才能从根本上缩小学校之间的差距,从而促进区域内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园区注重培育学校的文化内涵和个性发展,以重点推进学校特色发展为突破口,率先实施“一校一品”、 “体教结合”工程,引导学校根据自身条件大力开展科技、创新、艺术、双语、阅读、书法等特色教育和阳光体育运动,逐渐形成了一批具有较强代表性、示范性和影响力的品牌项目,开创了“人人有项目,班班有活动,校校有特色”的良好局面。比如新城花园小学的开放教育、星海小学的适合教育、胜浦实小的阳光教育、星港学校的科技教育、星海实验中学的创造教育等个性化的教育品牌已经颇具实力。

  统一建设标准,均衡资源配置。推进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是均衡配置办学资源的重要载体。园区坚持“建一所、成一所”的基本要求,着力加强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所有义务教育学校一律按照教育现代化学校标准进行新建、重建或改建、扩建,坚持校舍建设和内部配套同步推进,既建成又建好,切实保障学校运作功能完善、教育技术装备配备达标、生活服务设施满足师生需求、教师队伍结构合理,学校管理精科学、教育教学优质、校园文化特色浓郁,让老百姓家门口的每一所学校都成为优质学校,让全区孩子都能公平地享受同质、便利、优质的教育资源。

  聚焦智慧教育,扩大资源共享。教育信息化是共享优质资源的最好载体,是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成本较低、便捷高效的重要抓手和有效途径。信息技术不仅改变了人们的工作和生活方式,而且还打破了传统学校的界限,极大地拓展了教育的时空界限,有利于发挥优质教育资源最大的社会效益。园区紧紧抓住“智慧城市”建设的有利契机,将“智慧教育”融入到“智慧城市”建设系统,加强顶层设计,启动三年行动计划,以应用驱动为导向,以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为核心,大力建设覆盖所有学校的信息基础设施和应用体系,积极开发名师、名校、特色优势学科等数字化课程教学资源库,并通过信息化手段实现了全区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推进自主学习、互动学习和大范围研究性学习,为每个孩子享受到更多更优质的教育资源提供了更好平台。

  加强队伍建设,优化师资配置。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办学条件是基础,师资配置是关键。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特别是高水平均衡发展,必须解决师资均衡配置问题。早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园区就采取了教师统一招聘、统一管理和统一调配模式,积极探索建立教师交流机制,先后出台《关于组织直属中小学优秀教师到乡镇中小学挂职任教的实施意见》、《关于进一步完善园区中小学教师流动机制的实施细则》等文件,推行校际合作暨青蓝工程,鼓励名优教师、优秀干部参与“跨校牵手”,“校长交流”、“教师流动”活动,在中新区和“达标升级”学校之间交流任职,促进优秀教师“资源共享”。同时组建骨干教师发展共同体、名师工作室、班主任共同体、学科联盟,发挥名校、名师优质教育资源的辐射示范带动作用,优化薄弱学校师资队伍结构,促进区域教师资源水平整体提升。

  关注弱势群体,保障教育公平。关注教育弱势群体和特殊群体,确保公正、公平的受教育机会和权利,是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应有之义。对于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园区始终坚持公办学校全吸纳政策,切实保障无差别享受免费优质教育资源。2014年,园区分别成立了“青少年成长中心”“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指导中心”“特殊教育指导中心”,建立健全形式多样、功能完善、机制灵活、全面覆盖的青少年成长关爱体系,确保贫困学生“应补尽补”、“应助尽助”,确保流动人员子女公平享受受教育权利,确保学困生得到同等的尊重和理解,确保拔尖人才特色发展、创新发展,确保特殊孩子享受公平优质的教育服务,使公平、优质、适切成为园区教育的基本特征。

责任编辑:李月昭

相关新闻

江苏教育报刊总社 | 关于我们 | 法律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地址:中国江苏省南京市草场门大街133号  邮编:210036  

江苏省网络视听违规节目举报

电话:86275776(报社相关),86275726(通联发行) 传真:025-86275721,86275777;技术支持:86381340。

苏公网安备 32010602010084号, 苏ICP备09001380号,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010420

江苏教育报刊总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