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问题为导向,寻找发展突破口
——淮阴工学院采访札记
普通地方工科院校在“双一流”建设中本来就无优势可言,如果身处高等教育发达省份,而又位在经济相对落后地区,办学的难度无疑更大。那么,淮阴工学院是怎么做的呢?宏大叙事的经验介绍文章已发,这里只对他们以问题为导向,分析束缚发展的瓶颈、短板,进而从自身实际出发寻找突破口的几项创意,作一补叙,与大家共赏。
——放开编制,引进人才。本科院校招聘教师非博士学历不进,这似乎已成为“铁律”,但作为地处苏北的淮阴工学院却难度很大。用他们的话说,“博士,特别是洋博士,到了江苏不愿来苏北,到了苏北未必肯来淮阴,即使到了淮阴也有被隔壁高邻(淮阴师范学院)诱走的可能。”没有高学历师资,学校发展就成空谈。解决大难题,必须出“大招”,淮工这次将目光瞄向了“编制”上。事业单位编制无疑是高校的优势资源,“在编人员”的头衔对企业的高学历人员也具有很强的吸引力。中兴公司等大型国企、合资企业、私企在淮单位重金聘请来的博士、专家,淮阴工学院对有成就者将其聘为教师,纳入编制。这样做有三大益处,一是提高了本校教师整体学历、职称层次(这可是申报硕士点、本科院校资格审查的必要条件);二是解决了工科院校实验、实践教学中“双师双能型”教师极度缺乏的瓶颈问题;三是为企业留住了骨干,使校企合作办学由校方的一厢情愿,变为互利双赢。为了引进高学历、高职称人才,不少地方院校都出了“狠招”,淮阴工学院也把博士生安家费提高到了60万,尽管这样效果仍不理想。又一个创意产生了,经与联合办学的台湾中华大学等高校协商,淮阴工学院委托他们在宝岛招聘博士生学历教师。年薪人民币20万左右,不占编制,无需安家费,报名踊跃,目前已有数十人到校。
淮工领导把这种“非常规”招聘称之为“柔性引进人才”。仅“十二五”期间就引进教师146人,其中“千人计划”“长江学者”等高端人才37人。引进人才要出“大招”,放“狠招”,但更有效的无疑是淮工这样的“新招”。
——国外招生,另辟蹊径。地方院校也要推进国际化办学,但难度很大。选派教师出国交流进修、参加国际会议,与国外高校建立合作关系,甚至把部分学生送出国培养,这些都不是最难的,最难的是如何招收海外学生来校学习。“留学江苏行动计划”使此项工作加大了紧迫性。地处苏北的淮工为补这块“短板”又出了一个“新招”,去非洲,去东南亚腹地老挝招生。淮工领导说,“非洲离中国多远?非洲人肯万里迢迢来中国留学,还会在乎南京到淮安这点距离?”就这样“十二五”期间淮工率先一步,开非发达地区地方院校先河,在送出70多名学生赴海外学习的同时,招42名留学生来校学习,用创新、创意补齐了地方院校国际化办学中最短的这块“板”。
——了解最新动态,创意“倒蹲点”。地方院校与“985”“211”乃至地处都会城市院校相比还有一大劣势,就是信息渠道不畅,“总觉得北京的声音到我这晚了半拍”,淮工领导说。在信息就是财富,信息就是机遇的今天,了解最新动态往往就抓住了难得的发展机遇。为此,淮阴工学院又多了一个创意——“倒蹲点”。大学教师去企业、下基层挂职或不挂职锻炼通常称之为“蹲点”,而去政府部门、科研院所,淮工称之为“倒蹲点”。“十二五”期间,淮阴工学院除每年百名教学人员去企业、下基层“蹲点”外,每年还选派部分优秀教师去省城、上中央“倒蹲点”。国家发改委、教育部各二名“蹲点”人员,既是服务员,又是联络员,更是信息员,成为最新动态从中央到学校的直达快车。“十二五”期间,淮工获批“服务国家特需”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单位;与台湾三所高校共建全国首家台商学院;联合省社科院、省政府研究室等单位共建苏北发展研究中心。这些项目促进了淮工“十二五”期间的历史性跨越,更为“十三五”期间进一步发展构筑了高平台。这些项目的引进不能完全归功于“倒蹲点”人员,但谁又能否认这里面没有他们的一份功劳呢?第一时间了解动态,第一时间掌握政策变化,第一时间汇报建言,进而帮助校领导决策,抓住机遇,提早准备,为争取项目,引进项目,进而促进项目顺利落地,淮工做出了“特殊”的贡献。
有人说,“争创‘双一流’大学,省、部属院校发急了,地方院校发傻了”。但我们看到淮阴工学院用自己的创新、创意,克瓶颈、补短板,寻找发展突破口,步入了另一番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