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容会通”塑教育大市新品牌

——徐州市深入推进教育综合改革纪实

作者:李大林 裴洪光 发布时间:2016-12-21 来源: 江苏教育新闻网-《江苏教育报》

  ■本报记者 李大林 本报通讯员 裴洪光

  前不久,丰县首羡镇中心小学教师刘雪成了如东县宾山小学里的“名人”,宾山小学的2000余名小学生不仅对这位来自千里之外的老师充满好感,更对她《相约美丽的凤城》一课中描述的“凤城”——丰县充满了向往。一位丰县的乡村教师何以在如东的小学“扬名”?是什么让如东教育和丰县教育有了这场跨越千里的“牵手”?

  徐州市教育局局长张德超说:“自今年4月,徐州市委书记张国华率领全市党政代表团赴南通考察,两市签订教育战略合作协议以来,徐州教育人抓住机遇,通过组织教师校干赴对口县(市、区)跟岗学习等多种形式,开展深入的学习交流,刘雪就是丰县教育部门选派的首批骨干教师之一。”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基础教育全面学南通”是徐州市委常委会确定的2016年工作要点之一。为积极推进落实这项工作,徐州教育人扎实“出招”,通过深入实施“学讲计划”、强化教育管理和创新办学体制机制等举措,走出了一条教育综合改革的“非常”路径。

  学先进,改课堂

  11月28日,刘雪结束了在宾山小学的跟岗学习,回到丰县首羡镇中心小学。“我县首批赴如东跟岗学习的30人既有小学教师,也有初高中教师。根据县里的要求,回到学校后,我们在正常的教学工作之外,还有一项重要任务,就是在学校开讲座、上汇报课等,分享自己跟岗学习的感受、见闻,介绍南通教育的优秀经验。”刘雪告诉记者,除了学校层面的互动交流,丰县教育局和徐州市教育局还会定期组织各类学南通报告会和教学研讨活动,积极营造“比学赶超”的浓厚氛围。

  据不完全统计,截至目前,徐州各地举办的“同课异构”、专题沙龙和校长论坛等活动达30余次,参加的校干、教师达5100多人次;全市召开大规模南通教育经验报告会17场,邀请30多位南通各地的教育专家赴徐州“传经送宝”,一线教师参会人数达13000余人。“通过市、县、校多个层面的交流促进,结合自身的体验,我已经开始把学到的教法逐步融入到了‘学讲’课堂中。”刘雪说。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刘雪口中的“学讲”课堂,是徐州市教育局自2013年开始在全市推行的一种教学模式。其核心是通过教师指导下的“自主学习、小组讨论、交流展示”等环节,引导学生“学进去”,并在课堂上“讲出来”,以此提高课堂教学的参与度和教学的有效性。当下,在深入学习南通教育经验的同时,该市正逐步把以“学讲”课堂为核心的教学改革推向纵深。如徐州经济技术开发区成立李庾南工作室,成为了该市第一个李庾南“自学·议论·引领”教学实验区,通过比较研究和深入实践,促进全区教育教学更好更快发展;徐州市贾汪区以新教育实验作为学南通的突破口,以建设“理想课堂”为载体,先后投入350万元专项经费,购买6万册图书,成立8个名师工作室和16个学术共同体,开展多方面的课堂改革创新研究,取得了良好成效。

  “以开放的姿态,与教育先进地区开展互助合作交流,不仅可以进一步丰富徐州教育的发展资源、更新徐州教育人的教育教学理念,而且通过强化‘包容会通’,深入实施‘学讲计划’,将各地的优秀教育经验和成果融入到我市的课程改革和高效课堂建设的实践中,必将有力推动我市教育向着优质均衡的方向发展,打响徐州教育的品牌。”张德超说。

  强管理,补短板

  程相跃是沛县大屯镇郝寨中学校长,说起自己近几年的工作感受,他形容像是坐“过山车”。“在2011-2012学年度沛县教育局组织的全县初中综合考评中,大屯中学倒数第二,时任校长因此被免职。2012年8月,我‘临危受命’,到大屯中学担任校长。”程相跃告诉记者,到大屯中学任职后,他深感担子重、责任大:由于施教区的学生大量外流,当时全校学生总数不足百人;教职工工作懈怠,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堪忧。面对困局,程相跃咬紧牙关,从加强校干队伍建设入手,健全校务管理、教师管理和学生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并通过实施封闭管理和“小组合作”教学改革等举措,带领全校师生共同“爬坡”。就这样两年坚持下来,该校的考评成绩从全县倒数第二跃居第五。不仅如此,该校施教区的学生也纷纷回流,在当前初中生源逐年减少的情况下,该校的学生数却超过了700人。

  “有压力才有动力,在过去的几年间,我们先后免掉了10余位初中校长的职务,免职后的校长保留职级,聘为一般教师。不仅如此,全县34所初中和15所中心小学的校长,近几年也几乎调整了一遍。”沛县教育局局长贺磊告诉记者,沛县是个农业大县,受多种因素影响,城乡学校间的办学水平、教育教学质量差距较大。因此,自2012年开始,该县先后出台多个文件,从校务管理、校园管理等多方面对学校进行考核,并明确了末位淘汰考核机制。与此同时,该县还根据城乡学校间的差异,搭建了5个不同层次的竞争平台,把保学控辍、培优补差等作为考核学校的重点内容,通过开展城乡学校结对帮扶等活动,提升农村学校的办学水平和质量。

  强化管理、末位淘汰是沛县教育人为补齐教育短板而使出的“硬招”,也是近年来徐州教育系统创新教育管理形式、强化农村学校内涵建设的一个缩影。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为协调区域发展进程,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近年来,该市以优质学校为依托,先后采取兼并、托管、举办分校等方式,组建多个城乡办学共同体或区域教育集团,并通过捆绑考核、共同发展等举措,让薄弱地区和学校的办学水平得以迅速提升。

  变机制,破困局

  采访期间,徐州市教育局相关负责人给记者提供了这样一组数据:截至2016年9月,徐州共有基础教育学校2138所,在校生164万人,规模接近江苏省在校生数的1/6,居13个设区市首位。2014年以来,在全省生源逐年下降的情况下,徐州每年小学在校生平均增长8万人。

  “作为一个经济欠发达的地级市,教育体量庞大和教育投入相对不足,一直是制约我市教育发展的难题。”徐州市教育局副局长张宝民告诉记者,面对新的形势,徐州教育人以深化办学体制为突破口,加快吸纳社会资本参与学校建设的步伐。2015年3月,该市通过PPP模式引入中教未名教育科技公司资金和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基础品牌,在徐州市九里中学的基础上组建徐州京师未来实验学校。社会资本的投入、先进教育理念和管理模式的引进,使得该校在短短1年多的时间里,整体面貌焕然一新。

  不仅如此,今年年初以来,该市又先后审核同意了中国矿业大学教育发展基金会等6家单位分别创办优质民办学校。“通过这种方式,我们积极吸纳社会资本进入教育领域,扶持民办教育快速健康发展,从学前教育到高中教育,打造一批民办教育品牌,促进公办民办互补、有序竞争和良性发展。”张德超表示,“只有以改革创新为动力,激发教育发展活力,创新公共服务提供方式,形成以政府办学为主体、全社会积极参与、公办教育和民办教育共同发展的开放格局,才能让群众期盼的‘更好的教育’成为现实。”

  谈到今后教育领域的综合改革时,徐州市委书记张国华说:“在任何时候,教育的改革发展都要坚持‘站高一步、想深一步、看远一步’,要形成更加开放的办学体系,坚持走出去、引进来相结合,认真学习先进地区的教育经验,在教学、科研、人才培养等方面开展全方位合作交流,着力提高基础教育质量。”

 

责任编辑:陈路

相关新闻

江苏教育报刊总社 | 关于我们 | 法律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地址:中国江苏省南京市草场门大街133号  邮编:210036  

江苏省网络视听违规节目举报

电话:86275776(报社相关),86275726(通联发行) 传真:025-86275721,86275777;技术支持:86381340。

苏公网安备 32010602010084号, 苏ICP备09001380号,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010420

江苏教育报刊总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