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潘玉娇 糜晏嵩
12月12日早上8点,南京市化学工业园区责任督学唐萍与卓荣中一起,来到该市旭东中学。上午第一节课已经开始,唐萍和卓荣中针对本次专项督导内容——校园安全教材实际使用情况,到每个班级详细查看,并向师生了解相关情况。2个小时后,督导工作结束,唐萍与卓荣中经过商量后,迅速对学校情况进行逐项打分,并提出初步整改意见。而此次督导情况,也在第一时间上传到了“钉钉”信息交流平台上,该平台为该区日常督导工作专用平台。
如此高效的督导让记者印象深刻。就在几年前,化工园区教育人对督学工作还停留在“老头子、空架子、做样子、找碴子”的认识上。到了2014年,随着全省中小学责任督学挂牌督导工作启动,这一现象得到了切实改观。
引入“第二责任督学”,将督学工作与人才培养相结合是化工园区改进督导工作的有力举措。“督学们并非什么都懂,他们在实际工作中也会遇到各种问题。”化工园区社会事业局教育督导室副主任邰友圣说:“比如,‘老督学’对新技术使用不够熟练,而‘新督学’对学校存在的部分问题感到无从下手。”
针对这一情况,化工园区特意向每个学校派出2名责任督学,分别担任“第一责任督学”和“第二责任督学”,前者由具有丰富经验和熟悉教育教学法规的资深教育人担任;后者则从各学校的后备干部、教学骨干中选拔产生。前者的主要责任在于结合自身教育经验“把脉问诊”;后者则重在制订切合实际的督导方案,同时还要能够灵活运用各类新技术,提高督导效能。
唐萍与卓荣中就是这样一对“新老搭档”。“我是语文老师,所以刚担任督学工作时,习惯性地以语文学科的视角去看待督导问题,不够专业。”卓荣中说,“唐老师的悉心指导,让我的业务能力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提高,我的认识水平、解决问题和独当一面的能力也逐步得到了提升。”
其实,引入“第二责任督学”的好处远不止于此。责任督学“挂好牌子”“开好方子”的前提,主要取决于基层学校的认可。然而,传统的督导人员主要由退出教学一线的教育工作者组成,其督导工作与不断发展的教育教学改革有时存在“脱离”情形。而“第二责任督学”是来自各校的教育骨干,他们比较熟悉和了解一线学校师生的诉求,这就在责任督导和基层学校之间搭建了有效的沟通桥梁,也为督导工作的良性发展提供了保障。
“比如,我们制订教学常规专项督导计划时,‘第二责任督学’提出要重点关注职初教师。这些教师的教学行为是否规范,不仅体现学校教研组的建设水平,还能反映教学业务考核、青年教师成长情况。这一点,我们以前没有想到。”谈起“第二责任督学”的作用,“老督学”王家寅赞不绝口,“‘第二责任督学’对教育教学节点熟稔,对一线学校政策法规实施情况有切身感受,这大大增加了督导方案制订的有效性,让督导工作得到了学校的欢迎与认可。”
据邰友圣介绍,督导工作是否精准、能否始终“同一把尺子”衡量所有学校,关键在于制订科学、细致的评估体系。“第二责任督学”在督导室工作人员和“第一责任督学”的指导下,开发了全新的考核评估体系。该评估体系包括“教师发展”“学生发展”“学校发展”3大模块,28个评估项。参与评估的所有材料均用电子文档形式上传,供专家评委打分。电子档案与大数据的汇总,让评估体系具有权威性和科学性,受到基层学校和教育行政部门的认可。
“‘第一责任督学’与‘第二责任督学’两者互为补充,相得益彰,从而确保了督导工作务实、高效、接地气,真正做到了为学校发展服务、教育改革服务,相信它将为我们区域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化工园区社会事业局局长葛飞翔如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