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爱,无“碍”
——记淮安市第二特殊教育学校校长张斌
当晨曦唤醒黎明,宁静的校园渐渐喧闹起来。时不时有三五成群地孩子笑容灿烂地涌向校门口的一位中年人,他们有的拽着他的衣襟,有的咿咿呀呀仿佛倾诉着什么……这位中年人就是淮安市第二特殊教育学校校长张斌,在残疾孩子心中,他是慈爱的“张爸爸”。
2007年,刚上任的张斌走进学生宿舍,眼前的一幕让他红了眼圈。几十个孩子挤在教室的大通铺上,室内阴暗潮湿,散发着难闻的气味。“一定要让孩子们有一个温暖舒适的住处。”他暗下决心。想来想去,他打起了校内一处废弃厂房的“主意”,但承包人却不愿搬走物件。迫不得已,张斌一次次坐着大巴到家在南京承包人家里做工作。最终,这位承包人被他深深打动,腾空了厂房。
自打新宿舍楼开建,工地上又多了一个“监工”,从早到晚,不知疲倦。一次,他在检查施工时发现不对劲,赶忙联系项目经理。经理一开始对他这位“监工”的话不以为然,后来仔细对照施工图纸发现果然是工人搞错了。宿舍楼建了6个月,他就在工地上呆了6个月。工程结束,经理对他翘起了大拇指:“像您这样的校长,我真是头一回见。”
2009年,建筑面积1000多平方米的宿舍楼竣工。洗漱间、卫生间、淋浴房、洗衣机、无障碍设施一应俱全。孩子们住进了6人一间的公寓式宿舍,他们兴奋地摇着张斌的胳膊,用模糊的发音喊着:张~爸~爸~张~爸~爸……
小泉(化名)是个孤独症患儿,上课时他从来不愿进教室而是满操场乱跑。在与家长的交流中,他得知孩子对汽车特别感兴趣,张斌专门将一台废旧电脑维修好,并下载汽车方面的视频、图片让他浏览。现在的小泉不仅情绪明显好转,还能识别许多汽车及其标识。
面对重度智障、生活自理能力差的孩子,张斌多年如一日,提前到餐厅,亲自给孩子们分餐,并把饭菜端到学生面前,手把手地教他们吃饭。针对培智学生动手能力差的特点,他为每个教室配置了益智玩具,还购买了儿童自行车。放学后,他扶着孩子在操场上一遍遍练习,孩子们在学车的过程中体验了成功的快乐。春天,他带着孩子们去放风筝;节日里,他筹划着给孩子们包饺子、炸春卷、送肯德基。
2016年6月,一份来自南京聋人高级中学的喜报送至张斌的案头,该校2011届初中毕业生小梦(化名)顺利地考入长春大学。小梦(化名)能够考入高等院校正是得益于张斌的鼓励和辅导,她在录取率不足40%的情况下,打破了该校聋生考入省城学校的零记录,也为该校学生开了一个好头。
2008年秋季开学的一天,满怀希望的陶妈妈带着儿子小雨(化名)来到特校报名上学,学校负责招生的老师犯了难。孩子患有自闭症,同时伴有言语和沟通多重障碍,生活不能自理离不开家长,而孩子家又在50多里外,可特校没有接受重度残疾孩子住校的先例。张斌得知后,反问自己,难道就让农村边远乡镇的重度残疾孩子永远进不了校门吗?思来想去,他“瞄”上了校内一处闲置的校舍,从校舍隔断到水电安装,他都亲自参与,一星期后十几个单间宿舍修葺一新,这样家长们可以陪读住宿,小雨(化名)也圆了上学梦。
几年下来,特校陆续住进了20多户这样的家庭。谁“家”电器坏了、自来水漏了、厕所堵了,只要吱一声,张斌校长就像是一个万能的“物业管理员”,第一时间亲自动手帮助解决,时间久了,孩子们玩具坏了也第一个想到他。考虑到陶妈妈家境困难,张斌还安排她为学生宿舍做保洁,每月给予一定的报酬来补贴家用。陶妈妈逢人就说,张校长就是我们家长心中的“活菩萨”。
张斌从不把自己当作高高在上的校长,对于老师提出的要求和建议,他总是积极探求解决的办法,他常说的一句话是:“这件事有办法!”在老师们的眼里,他无所不能,不管是教育教学,还是电子设备、水电改造、设备维修,没有难住他的时候。聋哑孩子听不见上下课铃声,他就想到了将红绿灯和铃声相结合的方式。可技术改装却一下子难住了这个“门外汉”,上网、查资料、请教别人,最终,张斌凭着自己不服输的劲拿下了这块“硬骨头”,老师们再也不用“挥动手臂”指挥孩子们上下课了。
老师们生活方面的事情,张斌也都一一记在心上,能帮助解决的尽最大努力、在最短的时间里帮忙解决。此外,张斌还利用各种机会为教师搭台铺路,带领教师走出校门学习先进的教学理念,引领教师走“双专型”专业成长之路。刚到特校时,青年教师孙慧代表学校参加全市特教系统优课评比,当时的特校尚处于“一支粉笔一双手”的传统教学阶段,他亲自参与备课,手把手地教老师做课件,一遍遍磨课。功夫不负有心人,在他的指导下,孙慧荣获一等奖。他到特校的几年里,特校老师在省、市活动中多次获得一、二等奖,多人次受到各级表彰。
“行动创造奇迹 信念放飞梦想”是张斌的座右铭,也是他扎根特殊教育事业的真实写照。在他的带领下,这个曾濒临关闭的学校,如今处处充满生机和活力,孩子们也一步步走向自立、自强的美好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