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实现新跨越培育更多优秀人才
——访淮安市委教育工委书记、市教育局局长张元贵
淮安市教育局局长张元贵(中)做客“强富美高新江苏”访谈节目
■本报记者 赵建春 何刚 特约记者 华跃
记者:张局长您好,感谢您接受我们的采访。回眸“十二五”,您觉得淮安教育发展水平有了哪些显著的提升?
张元贵:“十二五”期间,淮安市教育发展最突出的成就是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2013年,淮安以市为单位实现了区域教育基本现代化,2014年在苏北率先实现所有县(区)通过了县域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的国家督导认定,成为全国8个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实验区之一,教师队伍素质不断提升,全市教育综合实力不断增强。
总体来看,“十二五”期间,淮安市义务教育巩固率保持100%;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98.1%。高等教育规模稳步扩大,高校内涵建设成效显著,办学实力进一步增强。目前,淮安正全面推动由区域教育基本现代化向教育现代化转型。
记者:现在一提到教育,老百姓往往就会想到“上学难”“上学贵”这些热点话题。我们了解到,近几年淮安市政府实施了“育才兴教”工程,让更多的孩子享受到更加公平的学习条件和发展机会,受到好评。所以想请您谈谈,近年来淮安市在推进教育公平方面做了哪些探索?
张元贵:今年8月,我们在洪泽县职教中心举行2015年新入学大学生政府资助金发放仪式,首批832名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领取了332.8万元资助金。多年来,淮安市坚持实施“育才兴教”工程,对考入公办本、专科院校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分别资助4000元、2000元,近几年来资助人数、资助金额逐步提升,资助面也不断扩大,实现了从义务教育到高等教育的全覆盖、全过程资助,惠及全市数万学子。目前,淮安市已构建起完善的教育资助体系,市教育局也连续4年被授予“江苏省学生资助工作先进单位”荣誉称号。
前面我提到,淮安市已在2014年通过县域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的国家督导认定。“十二五”期间,我们还实施了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工程,学校办学条件明显改善,教育信息化水平明显提高;推进集团化办学,新建校、薄弱校办学水平不断提升,校际差距逐步缩小;完善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各级各类学校的生均经费逐年增长。此外,我们还通过义务教育教师的县管校用、教师交流等举措提高校际之间教师队伍的均衡度,把热点高中的70%招生计划分配到各个高中学校,这些举措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教育公平。
记者:您认为“十三五”期间淮安老百姓会对淮安教育有哪些新的期待?面对这些新期待、新要求,您认为“十三五”期间该如何发展淮安教育?
张元贵:下一阶段,我觉得淮安人民对教育的期盼会由以前的追求“学有所教”变为“学有优教”,希望自己的孩子享受优质的教育;会由以前单纯追求孩子升学,变为追求孩子全面素质的提高以及个性特长的发展,希望孩子身体健康、人格健全、习惯文明,有责任感、有成长和发展的内驱力,有追求目标的坚强信念和毅力,有良好的思维和创新能力。
面对新的形势和老百姓新的期待,淮安教育要将满足人民群众愿望与遵循教育规律相结合,将立足市情与借鉴国际国内先进理念相结合,将教育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人的全面发展相结合,切实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以更大的精力、更多的财力,以改革创新的思维办更多更好的优质学校,推进教育高位均衡。我们要转变教育理念,立德树人,育人为本,促进孩子全面发展、主动发展、特色发展,让孩子和家长在升学方面有更多的选择空间,为推动淮安在新起点上实现新跨越培育更多的优秀人才。
记者:提高教师素质是教育发展关键一环。最近淮安力推教研员推门听课工作,据我们了解效果还不错,对提升课堂效益、提高教师素质都有重要意义。今后,淮安市在推进教师队伍建设方面有哪些设想?
张元贵:对,最近我们在探索教研员推门听课工作。今年9月,在全市普通高中教育教学工作会议上提出,教研员要多听常态课,在提高研究、诊断、指导能力上下功夫。开展常态课调研的目的是深入了解基层学校最客观、最真实的教学情况,发现和褒奖一批勤勤恳恳、兢兢业业、踏踏实实、心无旁骛、用心教学的一线优秀老师,让潜心教研、认真教学成为全市广大教师的共同行动。我们认为应该加强教研员推门听课常态化制度建设,要在不预约的情况下,深入学校听课调研,对学校课堂教学改革、学校教学研究等进行全面了解、深入剖析、科学诊断和有效指导,为教师成长和学校发展做好服务。
下一阶段,我们将出台《淮安市教师队伍建设工作意见》,成立淮安市教师发展学院,实施“十百千万”工程,计划到2020年,全市培养10000名县级骨干教师,1000名市级学科带头人,200名在职省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20名省内知名的名校长,培养引领淮安教育发展的领军人才,迅速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
记者:百姓眼里的教育“均衡”,主要就是希望“家门口要有好学校”。这样的好学校不仅在城里有,农村里也应该有。请张局长讲一讲今后淮安学校建设有哪些思路?“十三五”期间,全市教育新的发展目标又将有哪些?
张元贵:下个发展阶段,我们将在淮安生态新城建设2所小学、2所初中、1所高中,在经济开发区新建1所高中。整个淮安市将在“十三五”期间新建、扩建100所优质幼儿园,各县区都会对学校进行布局优化。“十三五”期间,我们将以《领军人才培养工程》《学前教育发展提升工程》《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工程》《普通高中卓越发展工程》等十项工程来推动教育事业的发展。具体而言,首先是推动公平教育惠及全民,大幅提升教育服务均等化水平,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加快缩小教育差距,努力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普及高中阶段教育,逐步分类推进中等职业教育免除学杂费,率先从建档立卡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实施普通高中免除学杂费,实现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全覆盖;加大对教育弱势群体的社会支持,使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残疾少年儿童、农村留守少年儿童等受教育权益得到有效保障。
在基础教育方面,我们将推动学前教育优质普惠发展,坚持公益普惠、政府主导、内涵发展、创新推动,优化配置学前教育资源,健全覆盖城乡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到2020年,全市基本建成公办幼儿园和普惠性民办幼儿园服务区制度,省优质园比例达90%以上,形成与人口分布相协调的幼儿园布局结构,满足幼儿就近入园需要。我们将坚持优质均衡的价值取向,强化政府统筹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职责,不断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加快实施义务教育办学标准和教学改革行动计划,义务教育巩固率保持在99%以上,到2020年义务教育现代化学校比例达90%。推动高中教育特色多样发展,形成优质、开放、多样化发展的高中教育格局,到2020年,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96%以上,实现普通高中独立设置、办学规模适度,班额控制在省定标准以内,建成丰富而有特色的课程体系和学科基地,为学生个性化学习和全面发展提供多样化选择。
在推动现代职业教育创新发展发面,我们将以发展需求为引领,不断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和发展力,到2020年,建成适应淮安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产教深度融合、中职高职衔接、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相互沟通,体现终身教育理念,具有淮安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我们还将推动高等教育服务能力显著提升,发挥中心城市高等教育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功能,深化综合改革,加快综合性淮安大学创办进程,到2020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60%以上。“十三五”期间,我们还将推动学校教育信息化应用水平提高,各级各类教育的数字资源日趋丰富并得到广泛共享,信息技术与教育融合发展的水平显著提升;推动教育投入持续增加,健全财政投入机制,加大政府投入,确保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逐步提高、财政支出总额中教育经费所占比例逐步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