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利增博士是山东临沂人。1978年出生,在吉林大学完成了本科和硕士阶段的学习。2003年,他考入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攻读博士学位,也从此真正开启了他的学术研究生涯。2006年,博士毕业的当年,高利增就远赴美国,开始博士后阶段的研究。之后的9年里,他先后辗转匹兹堡大学、康奈尔大学和宾夕法尼亚大学,从事博士后科研工作。2014年获聘江苏特聘教授获优先资助,2015年8月,正式加盟扬州大学医学院。
2006年,高利增通过研究发现铁磁性纳米颗粒具有类似过氧化物酶的催化活性。同时,他建立了一种新的免疫检测方法,拓展了此类纳米材料的应用范围。研究结果发表在Nature Nanotechnology,论文发表后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同期杂志《新闻与观点》配发了评论文章,称“这一发现不仅为惰性金属材料在纳米尺度具有催化活性的学说提出了新的证据,而且拓展了磁性纳米材料的应用”。
在康奈尔大学期间,高利增又发现了铁磁性纳米酶可以降解蛋白、核酸和多糖等多种生物分子,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可降解生物膜基质和杀死内部细菌的方法,可以有效清除铜绿假单胞菌形成的生物膜,在预防伤口感染方面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转到宾夕法尼亚大学牙医学院后,他继续开发基于纳米酶清除口腔生物膜和预防龋齿的技术与方法,建立了纳米酶快速清除口腔内致龋性细菌生物膜的实验模型。不仅能够高效杀菌,降解生物膜基质多糖,还能预防牙齿脱矿,可以从多个途径预防龋齿疾病,并在动物实验获得证实。该项成果在龋齿防治领域,具有很大的临床转化潜力和产业开发前景。
多年来,高利增专注于纳米生物医学工程研究,包括新型纳米生物活性材料的开发及其在生物医学领域的应用,发展新型纳米生物技术用于肿瘤诊断与治疗、抗菌和清除生物膜、龋齿预防等领域。在Nature Nanotechnology, ACS NANO, Nanoscale等杂志发表论文目前发表SCI论文26篇 (其中一作9篇),包括Nature Nanotechnology, ACS NANO, Nanoscale, Analytical Chemistry等杂志,4项中国专利(2项授权),一项美国专利正在申请中,引用约1100次(web of science统计)。相关研究成果获得2010北京市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排名第二),作为主要负责人(PI)获得2015国际牙医协会口腔护理创新奖(IADR Innovation in Oral Care Award)(每年3人,7.5万美元/人)。
2016年3月初,国家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工作专项办公室公布了第十二批国家“千人计划”青年人才项目入选者名单。高利增博士榜上有名,成为扬州大学首位入选该项目的青年博士。
“做学问、搞科研,一定要有一心‘扑’在上面的精神和劲头。” 他想把纳米技术和临床转化结合起来。高利增教授来学院还不满一年,目前,他已经搭建起了自己的科研团队,实验室正在紧锣密鼓的组建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