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着比着,课堂就诗意盎然了
——诗人雪野执教《小水珠》赏析
印度诗人泰戈尔说:“歌声在空中感到无限,图画在地上感到无限。诗呢,无论在空中、在地上都是如此。”童诗无疑是最轻盈、最温暖的歌声。它乘着奇思妙想的翅膀,翩然而至,轻若云烟,却往往能够直抵人心。
都说“儿童是天生的诗人”,但课堂上激发孩子的诗情,让他们领略童诗的美妙,创作出属于他们的诗作,真不是易事。我们会拘泥于童诗的内容,花大力气解读,甚至要求背诵默写,似乎只有这样才算完成任务。殊不知这样一来,儿童柔软的诗性往往被扼杀,诗歌教学陷入“重内容,轻意蕴”“重分析,轻感悟”“重背默,轻朗读”的窠臼,失去了活力和情趣。
有些老师也有启发引导的意识,课上出示一组优秀童诗,让学生反复品读,然后就抛出作业,让孩子自己来写,好像大厨将烹饪好的大餐呈现出来,让大家闻闻味,观观色,大家就一定能做出美味的佳肴一样。其实,一堂童诗课不是非要孩子创作才能达到目的,能通过品读浸润到诗歌营造的意境中,体会到诗歌的韵律和情味,能在课堂的“思维场”中碰撞出灵感,哪怕只有一句,让人心神共振,这一刻他便是真正的诗人了。
诗人雪野执教《小水珠》,在细节处呵护童心,不断鼓励孩子敢说,想说,抢着说,用温暖的爱来开启孩子的诗心,让孩子在那一刻粲然绽放。细细回味咀嚼诗人的课堂,笔者发现,“比赛”是雪野老师课堂的魔法棒,比着比着,课堂就诗意盎然了。
一、“比新鲜”,激发儿童创新思维
【片段1】(PPT一枚绿叶三颗水珠,两小一大。)
师:叔叔的桌上放有六本我签名好的小诗集,回答棒棒有奖哦!小雨点,走到哪里,在干嘛?(生举手)提一个小小的要求,手举着的同学,问一问自己:我的答案是不是全班唯一的,最棒的,如果我这个答案别人也会想到,请马上把手放下来,因为,想别人想不到,才能算半个诗人。
生:小雨点走到用树叶制成的摇篮里睡觉。
师:哈哈,树叶是个摇篮,它在里边睡觉。奖你一本。这里面有十首儿童诗,反过来十篇微童话,祝贺你哟!好,我听到了轻得不能再轻的,但是很温暖的“谢谢”,好棒的男生。收到了别人的礼物,轻轻地说一声“谢谢”。
生:小雨点走到竹筏上去探险。
师:一片叶子是个竹筏,他将走向春天。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进入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
课堂之初,气氛并不活跃,雪野老师用自己珍藏的诗集作为奖励,然后对举手的同学提出要求:“如果我这个答案别人也会想到,请马上把手放下来,因为,想别人想不到的,才能算半个诗人。”这就是诗人的课堂,智慧又洒脱,他一方面鼓励孩子大胆发言,一方面又要求孩子“想别人想不到的”,激发孩子创新思维,而一旦孩子说得妙,就极力表扬;就算说得不甚新鲜,老师也尽力引导,看似轻描淡写,实则巧妙无比,课堂因此就鲜活起来,妙语叠出,乐趣无限。
二、“比简单”,把握童诗独特节奏
【片段2】
师:写诗的时候,用的是减法。去掉形容词,去掉好字、好词、好句,变成干干净净的句子,那就是一首好诗。如果你想写出特别棒的诗,请像他一样,胡思乱想,但不能胡编乱造。请上来(指刚才发言的孩子),等会我俩对话,我用减法减了以后,写在黑板上。
师:露珠在玩什么游戏?
生:玩摩天轮的游戏。
师:(板书)水珠/玩摩天轮游戏。
师:水珠玩得怎么样?
生:他们玩得很开心,在欣赏风景。
师:转起来以后?
生:如果转得太快,就会被甩出去。
师:他现在是用说故事的方式,我用减法把它减掉,减得剩下最干净的字词,那就是诗的语言。(板书:风推着/水珠甩了出去)两行一节,两行一节,非常清晰。水珠玩摩天轮游戏,风推着,怎么推的?自己去想象。不是风推着跑了一圈又一圈,那是写作文。写诗的时候,风推着,你脑子去想,它怎么推。你怎么想都是对的。“风推着,水珠甩了出去”读诗的时候要把字里的味道传递出去。从高往下,首先甩到哪里?
生:甩到石头上。
师:石头最矮嘛。刚才说甩到哪里?
生:甩到屋顶上。
师:站在高高的屋顶上,什么样的感受?
生:看那美丽的风景。
师:甩到屋顶欣赏美丽风景。 矮一点,摔到哪里?
生:甩到石头上。
师:你刚才没这样说。
生:甩到草地上。
师:再想一想。
生:(师点点生的头顶)甩到头上。(生笑)
师:刚才是你自己说的,我又没说。这里要注意了,甩到屋顶,因为很高,所以看得很远。
生:他在玩过山车。
师:头上也能玩过山车?沿着额头往下滑,这叫过山车吗?
生:玩滑滑梯。
师:(板书)来一回滑滑梯。好,到底,甩到哪里?
生:甩到草地上。
师:板书:甩到小草上。想一个最温暖的动作。小草怎么办?
生:小草紧紧拥抱他。
减法是如何完成的?雪野老师作了很好的示范。他一次次追问,一次次引导,亲自书写在黑板上,问完,写完,诗就成了。是的,故事写作是“加法”,一个个细节加起来就是故事;而诗歌需要的是纯净的语言,简练的文字,大胆的想象,无穷的韵味。越简单,越有力,这恐怕就是诗歌的魅力!三年级的孩子在老师引导下体会到这一点,难能可贵。
三、“比大胆”,激发孩子创作热情
【片段3】(出示PPT:《露珠》)
我这么优秀的作品在屏幕上打着,还有人坚定地举着手,要跟我比赛?那就把它留着,我就不相信,你们来跟它斗(指着作品)。
生1:露珠像一只只眼睛,看着大地的美丽风景。
师:掌声。春天多美,小水珠的眼睛看也看不够,每天早晨,就开始睁着亮晶晶的眼睛看。孩子好棒哦,这一本,现在是你的。
生:水珠是天上的仙女给大地带来的礼品。
师:小水珠本身自己就是仙女哎,把自己送给别人?感觉,回答正确,但不是一个最美的结果。再考虑一下,好不好?叔叔的课堂没有错的答案。只可以说得更好,所以举手就是对的。你们要发出你们的声音,跟旁边的同学不搭界。
生2:小水珠在敲鼓。谁敲得最响,就是音乐老大。
师:敲哪里?
生:敲树叶。
师:掌声。一片片树叶是一个个小鼓,咚咚咚,谁敲得最响,谁就是老大。(大拇指)(对生1)她,超过你啦。这女生(生1)很棒,她非常认真听完以后,叹了一口气。对别人真的比你好就要敬佩,是不是?发自内心地为她骄傲,棒棒的。叶子是个小鼓,谁想得出来?所以,想象,就要胡思乱想。每片叶子真的像个小鼓。特别是晚上睡觉的时候,我们想睡,小雨点敲得正起劲,它才不管你睡还是不睡呢。它要当音乐老大。
……
雪野老师创设情境,让孩子与老师比,与同学比,与作家比,激发孩子勇气。歌德说:勇敢里面有天才、力量和魔法。不是吗?老师放手激励,学生大胆想象,催生出课堂绚烂无数。
语文课程标准总目标指出:“注重情感体验,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诗歌教学不是要培养多少诗人,而是让孩子们爱上诗、喜欢读诗,让他们的人生闪耀着诗性的光辉。让我们和孩子一起,在语文课堂内外诗意地栖居吧。
(此文发表于《小学语文教师》17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