晏婴,蔺相如、周恩来,此三者,皆中国人之楷模也。退则修身养性,展个人之才智;进则忧国忧民,现国家之文明。他们虽不能以一人之力让人民拥有礼仪风度,但他们的为人为事却足以让一个国家有外交礼仪“文明”的闪光点。比今日一众国人,后者实能担起“文明”之称。
今日一众国人,再很少有人能以不凡的谈吐、睿智的交谈来使世界诸国感受到中国的礼仪与文明的。他们注重物质利益的满足。在此基础上,再谈对精神上满足的追求——这种大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即为旅游。真正可以被称为文明的旅游的确可以给我们带来精神上的满足,让我们体悟到不同景色崇高而永恒的美学。而今天,各种不文明的旅游现象却屡见不鲜。景点涂鸦、浮雕刻字、卢浮宫洗脚、日本摇樱花,我们躲避崇高,扼杀永恒,以井底之蛙的高傲姿态去追逐极度私人化的感官刺激,以刽子手的身份抹杀前人创造的独一无二的美学。试问,如此种种非但不能为国添彩、反倒透支国家信用的行为如何比之为传统礼仪与文明竭尽心力的前人?其情可悲,其状可叹!
近月,樱花初绽,热爱旅游的国人又一次不远万里去樱花季凑热闹。他们无视周围的告示牌,自顾自地枝头采花,攀爬合影。而这一举动引发了日本国民的谴责。日媒责问:你们为什么要用手去摇樱花?为何罔顾旁边的告示牌攀爬枝干?一名中国女子如是回答:“中国人热爱大自然,喜欢美的东西,我们在中国也这样。”多么讽刺的回答,中国人热爱自然,热爱环保,其表现方式便是摘花采花?中国人热爱美,便是以丑陋的姿态在他人的领土上攀爬?国人自诩礼仪之邦,便是以如此不雅的行为向世界展现中国的文明的?
比之日本人以崇畏的心态去面对心中的圣花,不采摘、不攀爬,中国人这些不文明之行为如何能担起“热爱大自然”这一说法,又如何能自诩“礼仪之邦”的?由此可见,现代许多中国人的环保意识、礼仪素养都出现了极大的问题。
孔子曰:“不学礼,无以立”。“礼”自古以来便是中国人所看重的方面之一,然而对其的认知却可能存在误区。孔子所言之“礼”乃内在的礼仪素养,哪怕此人外表再污浊不堪,只要其心中之“礼”充盈,也会显得风度翩翩。而国人所言之“礼”却恰于此背道而驰。鲁迅先生曾在论中国人的劣根性时指出,国人表面上彬彬有礼,但倘使路上有人摔倒了的,是很少有人能扶的。而审视我们的近邻日本,其人民的礼仪与文明是世界有目共睹。日本人谴责中国游客在日本的不文明行为,并不是没有底气的针对,而是满是信心的质疑。为何日本人能够文明地旅游,而中国却不能?国人的内在素养正亟待提高!
社会学者赵鑫珊说,人要有三个内疚——公里内疚、环保内疚、良心内疚。何为“环保内疚”?即指地球是每个人的家,每个人都要时时为自己再环保方面做的不够而愧疚。现代国人之所以能肆无忌惮地破坏景点的环境——自然环境、人文环境,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国人丧失了对自然的敬畏之心,对自然生灵以及美学的敬畏之心。在追求绿色、文明旅游的时代,我们唯有重拾旧时对自然与美学的敬畏态度,才能使诸多丑恶从根本上消失。
在不文明旅游现象层出不穷的当代,我们要做的不应是作为冷漠的个体咄咄逼人地谴责中国游客,而是将自己融入国家整体,反省我们共同的某些文明的缺失。
“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被质疑素质的国人,我们应放下浮于形式的口号,用实践做到”让旅游文明起来!
(江苏省盱眙中学 高二(18)班 指导教师:魏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