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的距离

作者:姚昕艺 发布时间:2016-06-22 来源: 江苏教育新闻网

  “触摸她,用目光,别用手指。”偶然在书中瞥见,却在此给了我不一样的感触。 

  物质力在膨胀的时代,在不复是古时所奉行的“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了。无论是如今飞机、火车、高铁等逐渐融入日常百姓生活的交通工具,还是早早成为千家万户代步工具的私家车,都使人类的足迹出现在世界上每一个角落,雨林冰川亦不放过,人们不满足与现状,结果就是“世界这么大,我想去看看”的自诉开始出现。背包客,旅行团们一窝蜂地挤在一个个景点、名胜古迹。 

  那么,名胜也算不上名胜了。或优美或雄壮的景观也在寥寥数眼中被遗忘在记忆的长河,初确是惊起涟漪,而后复又平静。那些人海中,奋力举起的闪关灯,拍下的国粹精华,在发完朋友圈后,心安理得地接受完惊羡的目光后可能再也不会刻意翻出来认真回忆了。事实确实如此,人们的精神力在渐渐萎缩,那些古老的文明元素在这个贪图享乐,以自我为中心的时代显得更为奢侈。 

  人们习惯于批评人头攒动与闪光灯闪烁的旅游景点,然而那些不文明的“某某到此一游”,或天安门广场上每天都铲不完的口香糖污渍,甚至山谷间遍地都是的垃圾,江南雨巷错落有致的石板青砖上令人生厌的痰,这些,从未消失,减少。如同嘲笑着我们惯会的“纸上谈兵”,不付诸行动。的确,我们应深思,反省自身,克制自身,这也需要道德,是区别于动物的文明。 

  我们该如何?在无数景点不失机会能看到“禁止触摸”的标志,警戒线更是深有影响,但是否起到作用呢,我总能看见人们克制不住的上前,衣摆处拉起的警戒线显得如此无力,他们贪婪的目光扫视着,温热的呼吸打在这些早已在岁月的洗礼和磨炼下岌岌可危的古物,好像随时都有可能冲上去。人们总有如果不去触碰一下,好像不能证明你曾来过这儿的心理,这和拍下照片一样,其实这些景点的照片,网上所具备的比你在人海中奋力拍下的更优美壮观。可这何必需证明什么呢?一切取决于人的思想,又取决于人的素质。王开岭曾形容:大地喂养出人的素质,而我们的地面被水泥、柏油、沥青和钢化砖砌的奄奄一息,一丝气缝都不剩。 

  但人们把目光转向国外,那确有大片大片的草地,而欧美国家有更让人耳目一新的是“望鸟镜”,和望远镜相似,但一个观察星空宇宙,但这个只是用来毫不惊扰的观察鸟类,不用约束,不去触碰。但相比之下,中国街心花园里早晚散步的老人则以一种不同的工具达到欣赏鸟儿的目的——鸟笼。 

  所谓“距离产生美”,不同于“下马观花”的近赏,有不同的意境,不同的优雅,我们本可以远观,而不是靠近。可以触摸,却何必用上手指。 

  中国式的旅游,需要文明、绿色这同时必定要去达到,去呵护中国人自己的国粹历史,但这无疑是还有一段文明的距离,我们需坚持。 

  (盱眙中学 指导教师:张新年 ) 

责任编辑:李经纬

上一篇:我与文明结伴旅行

下一篇:春游风波

相关新闻

江苏教育报刊总社 | 关于我们 | 法律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地址:中国江苏省南京市草场门大街133号  邮编:210036  

江苏省网络视听违规节目举报

电话:86275776(报社相关),86275726(通联发行) 传真:025-86275721,86275777;技术支持:86381340。

苏公网安备 32010602010084号, 苏ICP备09001380号,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010420

江苏教育报刊总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