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人文网事 > 乐活 > 正文

珍藏三十多年前的成绩报告单

作者:徐正平 发布时间:2014-03-20 来源: 江苏教育新闻网

在我的书橱里珍藏着30多年前师范读书的成绩报告单,每当我看到这张成绩单的时候,35年师范学习的情景浮现在眼前。时光荏苒,岁月如水,人将皓首,鬓已初霜,回顾青春,追忆往昔,往事如烟,历历在目。两年的师范学习生活,是我们人生经历里最多彩的年华,那些伴随风雨吹打不蚀的青春记忆,深深地植埋于心底;校园里花儿盛开,淡淡的清香似乎还在飘逸;那古老的的上课钟声,常常在梦中响起;门口那清澈的小溪,清澈见底,仿佛还在盈盈流淌;校园外田野里田鸡、蛐蛐又在鸣唱,忍不住思绪又飘向那久远的洛社师范江阴分校79级的学生时代。

1979年,我参加全国统考,被录取到洛社师范江阴分校,实现了鲤鱼跳龙门的跨越。当时中专的录取分数线是200分,师范是215分,我考了221分。尽管分数不高,但是我77年高中一毕业就回家务农,摸课本时间不多新桥中学。77届的高中差点儿剃了光头,就我算考了中师。后来有一位在82年才考取了南京师范大学。但我们当时的同学应届生比较多,成绩相对要比他们差一点。作为农家孩子,考取师范,意味着脱离农村,吃上商品粮,有了工作,靠工资过日子,高兴。

江阴县城离家不远,只有30多里。上学已经19岁,自然不需要大人送。拿了行李到华士乘公共汽车。到班主任处注册,再到后勤处领取蚊帐、包单、垫单、枕套、脚盆等,到食堂会计处领取餐票,报到全部完成。那时读师范,除了每学期交20元书本费外,其余全免,每月36斤粮食,11.50元国家助学金。现在看来微不足道,在那时,你稍微节约一点,是不用从家里拿钱的,也难怪我们每个月的餐票都直接到总务处去领。福利性质的待遇与其它中专相较,是不错的。

开学典礼,在大礼堂举行。正式上课那么长时间,开学典礼没有必要,觉得学校工作节奏缓慢。首届招收2个班,100名学生。部分来自无锡县的20多名同学,组成了我们两班集体,也就开始了我们洛社师范江阴分校共同的学生生活。正是这两年的朝夕相处,使我们全班50名同学,建立了深厚的感情和纯真友情。在如烟缥缈的往事中老师们的身影让我们难忘。校长潘祥宝一位有着一身正气而又非常谦和的领导,治学严谨。教导主任张瑞秋魁梧,总是那么严肃,很少看见过他的笑容。数学朱鼎荣老师老师兼班主任,我印象最深,对我们要求很严格的,我们也学得特别认真。之所以我们一班有一半以上的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做中心校领导岗位的。这与朱老师严格要求是分不开的。后来我们毕业后不久朱老师当上了进修学校教导主任。

师范学制太短,仅两年,但我从中学到终身受用的东西。学校有个图书室,我没课就往那里跑。诸如《牛虻》、《当代英雄》、《少年维特之烦恼》等,都是在那里通读的,越往后读,越觉得自己无知。“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就是这个道理。我的悟性,权且比作老鼠爬秤钩。但习惯不好,效果也不好。平时听课算是认真,到了课后,不去复习,更不用谈按记忆的保持和遗忘规律进行。老师教过《古代汉语》,已是期末,布置同学们复习,说主要是把课本上的知识系统掌握好,考题紧扣课本出,复习时间一个星期。别人搬一把椅子,到校园里找个空旷地方通读教材,结合讲义消化讲过内容。我则无所事事,过了两天,实在无趣,也学其他同学,搬把椅子,到校园里找了个僻静处,把课本复习了四五天,不觉豁然开朗。原来,书是可以这样读的。不用老师讲,只要你具备了一定理解能力,是可以通过阅读与揣摩,获得提高的。老师讲了,你不复习,可能就是只鳞片爪。这种纵览系统,深入思考,潜心消化,持之以恒的良好读书习惯,一直保持到现在。师范的最大特点是活动比较多。歌咏会、运动会、篮球赛、排球赛、羽毛球赛、乒乓球赛、游艺活动、拔河比赛、演讲比赛、拼读音节比赛、普通话训练班、冬季越野长跑。

进校时,学校领导、班主任和科任教师就提出,要做到“五个一”,即一肚子好学问,一篇好文章,一堂好课,一笔好字,一口好话。读师范期间,掌握知识不过是皮毛,但总量也是前10年的好多倍。打下基础后,平时巩固、掌握、积累的又以几何级数不断增加。师范毕业,后来工作中碰到困难,觉得自己过于固执,造成学习上的缺失,无法弥补,至今后悔。当年风华正茂的我们,尽管急于走出农村,读的是中师,但是通过工作中的继续学习与深造,不少都学有所成,事业兴旺。转眼35年过去,回想起当年,我们因为共同目标,走到一起,又因为共同目标,奔赴最需要的岗位,如今,我们都是五十多岁的人,将永远记住那段岁月!

我要永远珍藏好这张成绩单,它是我走向工作的导航,我将永远记牢班主任的评语,它是我人生的一盏指路明灯。

(作者单位:江阴市新桥中心小学)

编辑:李月昭

责任编辑:陶雯雯

相关新闻

江苏教育报刊总社 | 关于我们 | 法律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地址:中国江苏省南京市草场门大街133号  邮编:210036  

江苏省网络视听违规节目举报

电话:86275776(报社相关),86275726(通联发行) 传真:025-86275721,86275777;技术支持:86381340。

苏公网安备 32010602010084号, 苏ICP备09001380号,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010420

江苏教育报刊总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