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人文网事 > 乐活 > 正文

吃苹果竟有这么多好处,这么多吃法(图)

作者: 发布时间:2016-04-03 来源: 人民日报微信

  【导读】一项发表在《英国医学杂志》上的文章公布了牛津大学研究人员的最新成果:每天一个苹果可预防心脏病发作,效果等同于服用他汀类药物。 

  研究人员利用数学模型评估50岁以上老人每天吃一个苹果的好处。他们发现,每天吃一份果蔬,比如一个苹果,患心脏病或中风的风险就能降低12%。对于有轻微心脏病风险的病人来说,这种保护作用等同于服用他汀类药物的效果。研究人员进一步分析发现,每天吃一个苹果的人,如果再吃第二个苹果,那么还会收到额外12%的保护效果。换言之,果蔬摄入量越多,死于心脏疾病的风险越低。

  研究人员表示,给50岁以上的人每天开一个“苹果处方”,每年会防止或延迟大约8500个英国人心脏病或中风发作。

  一、苹果的营养价值 

  苹果是生活中很常见的水果,一年四季都可以食用。苹果中含有丰富的营养元素,可以帮助我们预防和治疗常见疾病。苹果中含有大量的维生素、纤维素和果胶,不仅可以健脾生津,同时也有美容塑身的功效。

  1润肠通便

  苹果中含有丰富的有机酸和纤维素,这些营养物质可以加快肠胃的蠕动,促进排便。经常食用苹果,就可以轻松排出体内毒素,同时也能帮助我们缓解大便干燥的症状。

  2美容养颜

  苹果中含有大量的维生素C,而维生素C具有美白肌肤的作用。经常食用苹果可以提高体内的血色素,让皮肤变得细腻红润。尤其是贫血的朋友,平时不妨多吃点苹果。

  3抗衰老

  苹果中含有丰富的维生素E、苹果酸和酒石酸,这些营养成分都具有明显的抗氧化作用,可以清除体内的自由基,帮助我们延缓衰老的速度。

  二、保健效果加倍的吃法 

  很多人每天都会吃个苹果,为了图省事,他们都是直接将苹果洗净削皮后吃,有些人连皮都不削就直接吃了。生吃苹果对我们的身体健康固然有很多的好处,但是苹果换种方法食用的话,不仅更美味,营养价值也会更高。

  1榨成汁

  顾名思义,水果中的水分都是比较多的。所以说,很多水果都可以榨成汁来喝,苹果也不例外。有些苹果又脆又硬,嚼起来口感不是太好,我们不妨将苹果切块后榨成汁。苹果汁不仅容易被人体消化和吸收,同时还可以帮助我们治疗一些疾病。

  随着工作和生活节奏的加快,上班族平时难免会有应酬,应酬时少不了喝点酒,适量饮酒对我们的健康没有什么坏处,酒喝多了反而会伤身。要想缓解醉酒的症状,我们可以喝一杯苹果汁,解酒的效果特别好。

  另外,坚持喝每天喝杯苹果汁还可以帮助我们降低胆固醇,对我们的身体健康益处多多。不过我们在榨汁的时候要注意,千万不要将苹果核也放到榨汁机里,因为苹果核中含有毒素,误食的话容易引起生命危险。

  2烤着吃

  烧烤已经成为了很多人的最爱,蔬菜和肉类是大家常见的烧烤食材。其实,苹果也可以烤着吃,就像烤红薯和烤玉米一样。不过,我们可以将苹果和其它辅料一起放在烤箱里烤,这道甜品又叫做酒香烤苹果。酒香烤苹果不仅美味可口,而且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

  我们可以将苹果的顶部切开,挖空下半部分,用来做馅料,而上半部分用来做盖子。然后我们将泡在朗姆酒中的葡萄干取出,将葡萄干、红糖和黄油都倒入苹果中。我们将这样的苹果放入烤箱,190度上下火,烤制四十分钟就可以出炉了。

  酒香烤苹果吃起来香甜可口,还带有一丝的酒味,让人口齿留香。其实,酒香烤苹果也很好的保健作用,经常食用酒香烤苹果可以帮助我们暖身暖胃,同时也能缓解贫血和低血糖的症状。

  3煮粥喝

  很多人觉得很不可思议,其实苹果熬成粥来喝,不仅营养美味,而且对我们的身体健康也有诸多的好处。

  我们可以将苹果削皮切块,然后将它和小米放在一起熬粥喝。在煮粥的过程中,苹果中的营养物质全部都熬到粥里面去了,这样我们就可以吸收苹果中的营养物质。

  苹果小米粥对肠胃病患者的好处尤其多,首先小米就是养胃的食材,而苹果煮成粥以后,凉性大大减弱了,对我们的肠胃健康非常有好处。尤其是胃寒的朋友,有些人平时觉得生吃苹果太凉,那就不妨喝点苹果粥吧!

  三、颜色不同功效不同 

  红苹果:更有益心脏,提高记忆力,保持泌尿系统的健康。

  青苹果:具有养肝解毒的功效,并能对抗抑郁症,因此较适合年轻人食用。青苹果还可促进牙齿和骨骼生长,防止牙床出血。

  黄苹果:对保护视力有很好的作用,经常使用电脑的上班族可适当进食。还可强健人体免疫系统,对预防某些癌症也有好处。

责任编辑:李经纬

相关新闻

江苏教育报刊总社 | 关于我们 | 法律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地址:中国江苏省南京市草场门大街133号  邮编:210036  

江苏省网络视听违规节目举报

电话:86275776(报社相关),86275726(通联发行) 传真:025-86275721,86275777;技术支持:86381340。

苏公网安备 32010602010084号, 苏ICP备09001380号,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010420

江苏教育报刊总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