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招考信息 > 就业 > 正文

二三线城市成大学毕业生新宠

作者:李斯博 翁晔 发布时间:2012-07-31 来源: 新华报业网-《新华日报》

从开始找工作起,在上海海洋大学就读的段雪竹就决定要回到家乡或者中小城市工作。“虽然大城市就业机会多,但是人才也多,竞争压力大,上升空间小,去中小城市更能发挥自己的优势。而且大城市交通堵,也不如中小城市宜居。”

2012年的毕业季,像段雪竹这种放弃一线城市,转投二、三线城市的毕业生并不在少数。智联招聘公司最近的一项调查显示,部分二、三线城市就业吸引力正在上升,毕业生期望就业城市更加分散,不再大量集中于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成都、杭州、南京、西安等城市受到毕业生青睐。

“如果选择在上海工作,经济压力会非常大,每月的工资基本只够付房租和生活费,根本攒不下钱。”现在家乡长春一家进出口贸易公司做企划文案的段雪竹说,虽然现在工资只有2000多块,但是由于和父母一起住,花费较少,感觉生活基本没有压力。“作为独生子女,回到家乡照顾父母比较方便,也是就业时的一个考虑。”

根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最新统计数据,2012年中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达到680万人,创历史新高。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许多选择去二、三线城市工作的毕业生觉得这是理性的选择,而不是简单的“逃离北上广”。

对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的研究生李力,选择离开北京就业,除了经济原因,他更多考虑的是发展空间。李力本来已经跟北京的一家出版社签订了三方协议,对于专攻传媒与信息法的他来说,这是一份不错的工作。但是犹豫再三,他还是选择跟原单位毁约,来到了长沙的一家律师事务所。

从北京来到长沙后,他明显感觉到自己“研究生”的身份受到了重视。指导他的律师,现在已经开始将一些核心业务交由他来处理。“要是在北京,我现在可能只能接触到律所业务的某一个环节。”

除了毕业生自主选择回到二、三线城市就业外,近年来,中国为改变毕业生就业区域不平衡的结构性矛盾,引导毕业生到中西部和基层就业,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实施了“大学生村官计划”“西部计划”“三支一扶”等政策,也吸引了一部分毕业生。

对于毕业生“回流”现象,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行政管理系主任萧鸣政教授认为,由于一线城市人才饱和、生活成本过高,不少毕业生都选择了二、三线城市就业。尤其是对于从二、三线城市走出去的毕业生,回生源地就业,一方面可以获得更多的晋升空间、降低生活成本,另一方面也可以服务家乡。

此外,中国大力倡导大学毕业生下基层,在公务员招考方面要求报考者有一定基层工作经验,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大学毕业生的回流。

编辑:陈路

责任编辑:陶雯雯

相关新闻

江苏教育报刊总社 | 关于我们 | 法律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地址:中国江苏省南京市草场门大街133号  邮编:210036  

江苏省网络视听违规节目举报

电话:86275776(报社相关),86275726(通联发行) 传真:025-86275721,86275777;技术支持:86381340。

苏公网安备 32010602010084号, 苏ICP备09001380号,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010420

江苏教育报刊总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