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招考信息 > 就业 > 正文

就业见习如何吸引大学生

作者:蒋 萍 梁颖睿 张建成 发布时间:2015-09-07 来源: 中国教育新闻网

就业见习如何吸引大学生

一方面是大学生就业难的呼声不断,一方面是政府和企业为解决大学生就业而推出的见习岗位却火不起来。近日,记者走访政府、企业和见习学生一探究竟。

据统计,2009年中国内地有610万名应届毕业生将走向就业市场,截至7月1日,全国有415万名高校毕业生落实去向,就业签约率为68%,仍有近300万名毕业生未实现就业。

此前,人保部就业促进司副司长王亚栋表示,09年下半年,剩下的30%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中有60%将通过毕业生见习计划(目标是3年100万)、参与创业培训、享受困难人员就业援助等措施实现就业,最终要实现今年88%的高校毕业生就业率。

但是,毕业生见习计划对大学生们的吸引力究竟有多大?

见习岗位转化为就业岗位并不容易

从今年2月底全面推开大学生见习计划以来,杭州已建立见习训练基地256家,累计提供见习训练岗位近万个,其中不乏事业单位和大型知名企业。截至6月底,参加见习训练的大学生仅为2653名。同时,杭州团市委也推出了“青年就业创业见习基地”,目前已经推出5000多个岗位,有1800余名大学生参加见习,400余人实现就业。

据杭州市劳动保障局有关人员介绍,见习期间,杭州市政府每月给见习学员发生活补贴,标准是当年杭州市区最低月工资标准的70%(现为672元),另有综合商业保险补贴。见习期间,见习学员与见习基地不签劳动合同,只签订见习协议。见习期间或见习期满,如果双方都满意,再办理正式的录用手续。

记者了解到,事业单位的见习岗位比较受追捧。如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分院这次推出了内勤文员、见习医生、见习药剂员、见习护士等20个见习岗位,竞争激烈。来自浙江中医药大学的阮赟今年毕业,现在已经是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分院理疗科的正式医生。“本来见习期是6个月的,因为表现突出,我在这里见习4个月就转正了。”阮赟深有感触地说,大学生见习训练岗位比普通实习岗位更有人情味,更加实际。签订见习协议后,每个月政府和医院的补贴总共有800多元,给大学生提供了较好的生活保障。“在见习训练中,实际操作能力大有长进,能更快地适应实际工作需要。”阮赟说。

见习单位对该项举措的反应如何?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分院的相关负责人说,见习这种形式让医院对新招人员有个考察期。如果直接去招聘,单看学历、成绩,不一定看得出求职者的好坏,而通过3到6个月的见习期,很容易就能看出来。

尽管毕业生见习计划受到学生和见习单位的好评,但见习率不高是不争的事实。对此,杭州团市委相关项目负责人分析认为:主要还是因为见习单位留用人员情况不够理想,影响了大学生的见习积极性。据了解,这项政策对见习单位录用见习大学生并没有硬性指标要求,所以一些见习单位虽然推出了不少见习岗位,但实际上并没有多少招人的计划,大学生一旦了解到这个情况便打起了退堂鼓。

有关人士指出,尽管推出见习计划的根本目的是要促进大学生就业,但见习并不等于直接就业,对于暂时难以找到正式工作的大学生来说,通过见习积累工作经验、提高就业创业能力,不失为一条为日后就业创业增加砝码的好渠道,对此大学生应理性看待。

部分大学生对工作环境和岗位期望过高

为了鼓励大学毕业生参加就业见习,义乌市政府出台了《关于建立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基地的实施办法》,并在市内三鼎、梦娜、浪莎、新光等15家龙头骨干企业,建立大学生就业见习基地。据统计,这些企业为大学生们提供375个就业见习岗位。从今年5月开始,凡是义乌籍尚未就业的普通高校毕业生,都可以到义乌市人才交流中心报名申请就业见习,见习期一般为6个月,最长不超过1年。据了解,见习生一般每月都能领到1100元以上工资,加上政府每月500元补助,加在一起至少有1600元收入。但时间过去3个多月,真正在企业见习的大学毕业生只有30多人,尚不足1/10。

浙江三鼎控股集团是此次为大学毕业生就业见习提供岗位最多的企业。三鼎控股集团董事长丁志民表示,到企业来看的义乌籍高校毕业生有40多人,但留下来见习的只有5人,而他们安排的见习岗位有60多个。他们本来希望通过此举获得一批有知识、有文化、有创业激情的年轻人才,结果是一场空。

对于一些已经报名实习,做了几天就走人的同龄人,在梦娜袜业见习的武汉大学物流管理专业的贾稀稀认为,有的是吃不起苦,看在一线干,被吓跑了;有的对工作环境和岗位存在过高的期望,挑肥拣瘦,工作环境太差就自己跑了。最关键的原因是,他们没有生存压力,对自己也没有严格的要求,依赖思想较重。

编辑:陈路

责任编辑:陶雯雯

相关新闻

江苏教育报刊总社 | 关于我们 | 法律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地址:中国江苏省南京市草场门大街133号  邮编:210036  

江苏省网络视听违规节目举报

电话:86275776(报社相关),86275726(通联发行) 传真:025-86275721,86275777;技术支持:86381340。

苏公网安备 32010602010084号, 苏ICP备09001380号,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010420

江苏教育报刊总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