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招考信息 > 就业 > 正文

调研:大学生创业盈利人群不足一成

作者:黄进 徐锐 发布时间:2015-09-07 来源: 新华网教育频道

今年暑期,一份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大学生创业现状及对策研究”调研结果显示:在江苏范围内2000个有效研究样本中,大学生“创业一族”启动成功率不足三成,成功走向市场化运作的不足两成,盈利并良性运转的不足一成。

“一屋不扫,如何能够赢天下?”

“学校答应的承诺不兑现,弄得我们处境尴尬”,本次调研中,某高校应届本科毕业生高明抱怨说。

毕业前夕,怀揣着一直以来对创业的执着梦想,高明参加了学校启动的“大学生创业团队遴选资助计划”,小高和两位同伴商量并起草了计划书,一路过关斩将,并在首批创业团队遴选中获得成功。“意外”的收获让三个人兴奋不已,打算以此作为人生事业的起点,然而,他们的创业行动至今还停留在那薄薄一本计划书上,未能真正“试水”。

他的解释是,学校先前允诺的启动资金1万元已经到位,但是答应提供的创业工作室却由于种种原因未能交付使用。

“怀揣宝贝,缘何深闺无人识?”

去年毕业的无锡大学生王小燕在本科期间就拥有一项儿童步行矫正鞋的国家发明专利,毕业后的一年时间里,她没有急于找工作,而是和很多企业联系,希望能将这项专利成功孵化,但是看似很有市场前景的项目却少人问津,只有一家乡办厂愿意合作,而且要先投产才能分红,小燕考虑再三最终还是拒绝了。

该项专利至今“深居闺中”,已在一家私企担任文秘工作的她无奈地说:“说到底,还是没有资金,不然我可以打广告,不怕没人来找我。”

调研显示,在大学毕业生中,像小燕这样有着“金点子”的不在少数,不少创业者手握发明成果甚至专利,但有7成以上的研发项目还处于“假想状态”,没有转化为可以创造利益的市场产品。

“空占其位,只因选错合伙人?”

毕业于某重点大学的凌风是受访者中相对“成功”的创业者,去年毕业之后,他和三名要好的大学同学开办了自己的公司,主营数码产品和网络维护。但同是理科出身的他们在具体的商务运作中只能从事单一专长的业务项目,只要超出了专业范围,就显得捉襟见肘,无法应对,这样白白浪费了很多机会,流失了很多客户,根本无法拓展新项目。

“我也想充实一些擅长新项目的新鲜血液,但这必然影响其他合伙人的地位,他们就是不答应。现在公司业务量少了,他们干脆不来上班了,反正我一个人也能搞定”,凌风说。

编辑:陈路

责任编辑:陶雯雯

相关新闻

江苏教育报刊总社 | 关于我们 | 法律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地址:中国江苏省南京市草场门大街133号  邮编:210036  

江苏省网络视听违规节目举报

电话:86275776(报社相关),86275726(通联发行) 传真:025-86275721,86275777;技术支持:86381340。

苏公网安备 32010602010084号, 苏ICP备09001380号,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010420

江苏教育报刊总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