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同破译支教质量提升的专业密码(图)

作者:李锋 王艳芳 发布时间:2021-04-06 来源: 江苏教育新闻网

 

  “如果没有海安老师,我现在可能还在宁蒗的山上放羊呢!”在4月1日召开的海安宁蒗支教座谈会上,已是云南省丽江市宁蒗彝族自治县人民法院党组副书记、副院长的杨才华感叹,是海安支教教师改变了他,让他能更好地实现自己的人身价值。

  本次座谈会由江苏教育报刊总社主办,旨在总结海安宁蒗支教教师在异地支教背景下教学质量提升的做法与经验,进一步深度宣传其先进事迹。省教育厅二级巡视员马斌、厅相关处室负责人、省内外相关专家、海安市教体局相关负责人和支教教师代表等,共计40余人参加座谈会。

  自1988年以来,海安先后派出10批共计286名教师远赴宁蒗支教。他们以振兴民族地区教育、促进民族团结进步为己任,把宁蒗当作自己的第二故乡,把宁蒗各族学子当作自己的子女,累计为宁蒗培养初、高中毕业生2万多名,输送中专生、大学生1万多名,为实现宁蒗地区各族人民整体脱贫作出了重要贡献,近年来荣获全国脱贫攻坚先进集体、江苏“时代楷模”等荣誉称号。座谈会上,海安支教教师代表讲述支教过程中的教学探索和感人故事。

  江苏教育报刊总社社长董胜在致辞中表示,召开本次座谈会的主要目的是通过支教教师代表叙述、教育行政部门总结和专家教授指导,回顾海安宁蒗支教团队30多年来的工作,力求从学理层面提炼海安支教教师在异地支教背景下教学质量提升的做法和经验,将海安宁蒗支教团队的丰富实践和突出成绩,凝练为富有生命力的教学成果,同时实现对海安宁蒗支教团队宣传报道的专业深化。

  与会人员对海安宁蒗支教群体表示深深的敬佩和赞赏。省教育学会副会长叶水涛引用了毛泽东同志的著作《为人民服务》《纪念白求恩》和《愚公移山》,盛赞海安宁蒗支教群体“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工作”“对工作极端负责任”以及“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的决心。省教科院基础教育研究所所长倪娟认为,海安宁蒗支教群体用自己的高质量来助推西部教育的高质量发展,并且持续做了32年,“其中的经验、成果值得我们深入总结、提升。”

  马斌在讲话中强调,海安赴宁蒗支教是“国家事业的基层实践”,希望支教群体立足宁蒗,狠抓教育质量,打造异地支教的“海安模式”,并进一步辐射更多的教育欠发达地区,形成“海安效应”。

(《江苏教育报》编辑部)

责任编辑:陈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