挺膺担当,在科技自立自强上走在前
作者:陈思洋 发布时间:2024-12-12 来源: 《江苏教育参考》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我们要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从根本上说,还是要依靠科技创新。我们能不能如期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关键看科技自立自强。”
教育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重要支撑。如何以教育之强夯实国家富强之基?如何以教育之强为科技之强注入蓬勃动力?在江苏高校,有这样一群人:他们甘坐“冷板凳”,数十年如一日潜心研究;他们勇啃“硬骨头”,矢志不移自主创新;他们领跑产业前沿,破解企业发展技术难题。他们正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生动诠释着问题的答案。
沿着总书记的足迹看江苏
2023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江苏考察调研,首站就前往南京紫金山实验室,走进展厅、6G综合实验室,详细了解推进重大科技任务攻关等情况,同科研人员亲切交流。紫金山实验室集聚了国内较早研究6G的科研团队,得知这个团队通过推进关键技术攻关,不仅实现传输速率、系统效率大幅提升,还实现了关键技术的自主可控,习近平总书记十分高兴。他强调:“现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颠覆性技术随时可能出现,要走求实扎实的创新路子,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立下功勋。”“要把握机遇、再立新功,一心一意做好这件事。”
在信息化浪潮中应运而生的紫金山实验室,面向网络通信与安全领域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开展前瞻性、基础性研究。实验室“掌门人”刘韵洁院士告诉记者,当初紫金山实验室的成立,跟总书记2014年来江苏考察是有渊源的。“当时他嘱咐大家,要利用大科学装置建设的机会,争取互联网的弯道超车,这对科技工作者来说鼓舞很大。”目前,紫金山实验室在未来网络、B5G/6G通信、网络安全等领域已经取得一系列世界领先的成果。
“在科技自立自强上走在前”是习近平总书记赋予江苏的重大使命。2023这一年,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亲临江苏考察,两次对江苏工作发表重要讲话,首先强调的都是科技创新,殷切期望江苏着力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
2023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对江苏提出“四个走在前”重大任务,首个就是“在科技自立自强上走在前”。他强调,“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我们能不能如期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关键看科技自立自强。”
时隔4个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苏考察时赋予江苏“四个新”的重大任务,强调,江苏要在科技创新上率先取得新突破,打造全国重要的产业科技创新高地,使高质量发展更多依靠创新驱动的内涵型增长。
谆谆话语、殷殷嘱托。从2014年提出“两个率先”,到2020年提出“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列”,再到此次提出“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中走在前、做示范”,从“四个走在前”到“四个新”,习近平总书记始终对江苏科技创新寄予厚望,总书记的殷殷嘱托就是江苏高校科技创新发展的动力。
这是科技创新最好的时代
2022年7月,在一次科技创新主题采访中,我也曾有幸来到紫金山实验室。彼时,东南大学教授、移动通信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尤肖虎正带领团队进行6G通信技术研究。尤教授告诉我们,为大力推动源头创新和核心支撑,实验室创立之始就优化科研组织模式。“在这里,首席科学家可以调动经费、人才、设备等资源,年轻人能够贯通式培养。”在这个团队中,年轻人的身影可谓无处不在,一些优秀的学生从大二开始,就可以进入国家重点实验室参与研究。
这是科技创新最好的时代。近年来,江苏从顶层设计出发,出台“科技创新40条”“科技改革30条”等赋能科技创新的举措,省教育厅及时印发实施细则和指导意见,全省各高校制订或修订本校贯彻落实科技体制机制改革政策的配套制度和具体实施办法,进一步推动扩大科研工作自主权、科研项目经费管理、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科研评价等方面的改革。江苏高校的科研管理体系更加高效,科研评价导向更加明确,科研经费使用更加便捷,引才用才模式更加灵活,政策“红利”持续释放。
高校是科技创新策源地、创新人才聚集地、人才培养主阵地。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长期以来,高校也存在着科研人员专注于搞研究,一定程度上与市场需求脱节的现象。如何让高校更紧密对接产业需求,从而有针对性开展科研工作?
在南京工业大学采访时,时任校长乔旭教授曾向我介绍,该校摸索、创新并实践出一种工科学生培养范式:以培养具有“初心、匠心、笃心”的创新型工程师和科技型企业家为目标,在聚焦知识能力的基础上,增强全景式职业理想教育,增加全要素产业参与体验,将“科研链—产业链—教学链”三股力量紧密契合,形成科产教“三螺旋”融合工科人才培养体系。“具体来说,就是把名师、校友请进课堂,把科研成果、产业真题嵌入教学,并将课程从教室延伸到工厂、车间,解决工程实践问题。”乔旭说。
今年3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并指出要深化科技体制、教育体制、人才体制等改革,打通束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堵点卡点。新质生产力的源头在科技创新,落脚点在产业升级,关键因素在人才支撑。会场内外,江苏教育战线代表委员和干部师生对于未来发展有了更明确的方向,大家纷纷表示,要深刻领会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融合发展理念,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走好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奋进之路,在推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上贡献教育力量。
那些科学家们带给我的触动
作为江苏教育宣传战线的一名新闻工作者,近年来,我曾有幸跟随采访的镜头和视角走进多所高校的科研院所、重点实验室、科研基地,近距离感受江苏高校科技创新发展的重大成果,聆听基层科研工作者的心声,体会他们是如何以“十年磨一剑”的韧劲、以“一辈子办成一件事”的执着,在矢志创新、勇攀高峰的故事里书写自己有价值的人生。
在南京大学鼓楼校区唐仲英楼,中国科学院院士、南京大学天文与空间科学学院教授方成曾深情地为我们讲述中国第一颗探日卫星“羲和号”背后的故事。方成院士将毕生精力都投入到天体物理的研究中,并为我国培养了数千名优秀的天文工作者。“科学报国”是南大的传统底色,在方成院士的带领下,研发团队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的责任意识从未改变,他们正以浩瀚星辰为征途,为解开更多宇宙奥秘而不断奋斗。
2000公里外,海南三亚南繁基地里,南京农业大学教授、大豆遗传育种学家盖钧镒和他的学生们披星戴月,开展热带大豆优良品种选育工作……这位88岁的“大豆院士”为了实现中国的“大豆自由”,怀着勇攀高峰、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始终坚守在科研一线、种植一线。“祖国需要什么,我就研究什么。”盖钧镒说,他学的是农学、从事的是农学,一辈子与土地打交道,自然也要将个人所有献给脚下的土地。
“知识无国界,出国求学是对个人的雕琢,学成归国则是对家国的责任。”两年前,还在德国进行博士后研究工作的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李秀强听到习近平总书记对留学归国青年学者的祝福与期盼,坚定了立即回国投身祖国建设的决心。在南航任教以来,李秀强的课题组取得了不少重要进展,“我们最近一项工作突破了太阳能界面光热技术产水的极限,有助于实现水—能源相关产业的技术升级”。他信心满满地说,回国后的每一天都充满了动力。
……
从基础材料到重大工程,从改善民生到可持续发展,一代又一代江苏高校的科研工作者不懈奋斗,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树立起一座座创新报国的丰碑,也铸就了独特的精神气质——科学家精神。每一次的采访经历,即使是寥寥数语的交谈,也让我感受到,在他们的世界里,家国情怀、团队协作、集体力量是融入血液的精神底色,让我深刻领会到江苏高校的科研工作者们心怀“国之大者”、勇攀科研高峰的高尚品格。
科技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期待更多江苏高校勇担使命,将科技创新“关键变量”转化为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最大增量”。期待江苏高校、江苏的科研工作者们继续将总书记的殷切期望转化为奋力前行、开创新局的强大动力,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推动江苏高质量发展继续走在前列!
责任编辑:董潇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