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敬在高原绽放的青春

作者:李 楠 发布时间:2024-12-12 来源: 《江苏教育参考》

  一群90后、00后从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毕业后,毅然选择了一个共同的目的地——海拔3816米的瓦里关山,在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大气本底基准观象台为地球“测温”。低温、高反、冰冻……他们不断克服身体极限,用青春和热血守护气象人的初心和信念。这样的故事令人敬佩,也令人感动,我希望将如此鲜活的故事讲给更多读者听。 

  去年11月,我从南京信息工程大学获取了一则新闻线索,内容是一批南信大毕业生扎根高原、为地球“测温”。瓦里关中国大气本底基准观象台位于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共和县瓦里关山,海拔3816米,是世界气象组织32个全球大气本底观测站之一,同时也是全球海拔最高、欧亚内陆腹地唯一的全球大气本底观测站。没办法到达现场,我便以最快的方法即电话采访聆听这群毕业生的青春故事。 

  我的第一名采访对象是出生于2000年的贾莹珠,取得联系时他正在山下站里值班,他向我回忆了第一次去瓦里关大气本底站的场景。那时他刚刚毕业,还是职场新人,虽然家乡就在距离工作地100公里的地方,但是两地海拔相差1000多米,直到工作,他才来到这个曾经出现在高中课本上的地方。 

  瓦里关大气本底站年平均气温在0摄氏度以下,年平均含氧量相当于海平面的67%11月的瓦里关山已是白雪皑皑,观测站在高山之巅、云层深处的“无人区”。自从入职后,贾莹珠已经上过4次山,第一次上山他还有高原反应,后来则能从半山腰徒步上山……这些变化让他感受到自己的快速成长。虽然当时他只是负责基础的办公室工作,但是干劲十足,他希望自己能尽快成为一名合格的观测员,投身到气象工作中。 

  在采访的过程中贾莹珠告诉我,在中国大气本底基准观象台还有许多校友,在校时,贾莹珠就是通过他们的分享对瓦里关心生向往。如今来到这里,这些可亲可敬的校友也在不断帮助贾莹珠适应环境。 

  采访结束后,贾莹珠向我推荐了两名校友时闻和杨昊。他们一个出生于1999年,一个出生于1997年,虽然年轻,但已经是工作中的骨干。 

  和时闻取得联系时,他正在出差的路上,我们在车上进行了一段简单的电话交流。时闻也是青海本地人,他告诉我,平常他就在西宁市的青海省气象局工作,轮到值班时,就会有司机拉着他和日用品、食物前往瓦里关大气本底站。从瓦里关大气本底站获取的资料和各项科研成果,对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因此工作人员要对每一个数据负责。获取数据需要时间和过程,他们往往需要在山顶待上半个月。 

  刚开始他非常不适应,山上不仅气候环境恶劣,还有许多野生动物。客观的自然环境是他们面临的一个挑战,同时孤独的工作环境也需要不断调节心理。每次值班,除了相伴的同事,十几天都看不到其他人,只能通过美景治愈孤独。因为海拔高,瓦里关大气本底站的风景非常壮观和美丽,一望无际的白雪、湛蓝的天空和大片大片的云朵,成了年轻人的“搭子”,装点了他们工作之余的生活。 

  对年轻人来说,面对这样的工作也许会感到重复和枯燥,但是对时闻而言,这份工作更令他骄傲自豪。采访结束后,我给时闻发信息:“你们是一群有梦想的年轻人,优秀又专业。”他谦虚地回复:“没有没有,还在学习当中。”时闻的朋友圈背景是一片铺满云朵的蓝天,微信名字是一句英文“on the way”。这个年轻大男孩,既有梦想又勇敢谦虚,我希望他的故事能够被更多读者看到。 

  采访的第三个对象是出生于1993年的李明。相较于贾莹珠和时闻,李明资历更深,他面对的第一个挑战就是从热闹城市转向寂静大山。工作的10个年头中,他有3个春节都是在瓦里关大气本底站度过的。通过李明的叙述,我对瓦里关大气本底站有了更多了解。比如,为了保证数据准确,山上禁止生火做饭,这也意味着值班期间他们只能吃熟食和泡面。 

  多年来,观测人员坚守山顶,耐住艰辛和孤独,对气象数据进行观测,不断充实全球气象数据库,为应对气候变化提供可以查证的数据,这些都反映了中国科技工作者的本色。 

  我在梳理稿件时发现这几个年轻人分别是00后、95后、90后,这恰恰反映了科技和教育的传承。我特地将其体现在标题里,并用这种逻辑书写成文。他们,走出“象牙塔”,选择扎根大山,在世界屋脊为地球“测温”,用热血青春践行初心使命。这些故事,值得被书写、被看见,致敬! 

    (本文作者系现代快报社记者,其作品《坚守“云顶”,这群9000后为地球“测温”》获“2023年度江苏教育新闻奖”评选一等奖

责任编辑:董潇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