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篇报道背后的特殊教育叙事
作者:谈 洁 钱红艳 发布时间:2024-12-12 来源: 《江苏教育参考》
家长们的另类择校宝典
南京市孝陵卫初级中学是一所九年一贯制学校。学校旁边曾经是南京最大的城中村,周围交通不便,只有一条公交线路可以到达。随着近年城中村拆迁,周边居民异地安置,学校生源严重不足,如今这所学校80%的学生是外来务工人员子女。
学校在校生720多人,目前登记在册的有明确诊断的特需儿童共24人,其中智力障碍11人,多动症儿童13人,自闭症儿童2人,视力障碍1人。有的孩子是多重障碍,既是自闭症又是智力障碍。
在我国,特殊儿童的比例约为千分之十。这就意味着,每个学校都有可能接收到特殊儿童,一所千人左右的学校,就可能有10个特殊儿童。但在孝陵卫初级中学,这样的比例远远超过了正常情况。
每天早上8点,江兰都会骑着电瓶车把女儿小云送到校门口,看着女儿走进校园,她才转身骑车回家,下午4点多又会准时出现在校门口。37岁的江兰有两个孩子,儿子在老家湖北上初三,女儿小云上二年级,是个多动症孩子。为了小云上学,江兰和老公在孝陵卫初级中学附近买了房子,江兰则辞掉了工作,一心照顾小云。
一(1)班的教室里,孙婆婆是一位陪读家长。外孙女小希有自闭症,平时缺乏安全感,只要孙婆婆不在就容易情绪激动。有次学校举行升旗仪式,校长冯静正在台上讲话,小希忽然冲上了升旗台,又蹦又跳。小希本不是这所学校的学区生,为了能给小希找一个合适的学校,家人多方打听,最终在孝陵卫初级中学旁边买了房子。
据说,特需孩子家长中流传着一份入学“宝典”,上面列着不同学校的特点。
需要太多付出的工作
孝陵卫初级中学超高的“特殊儿童”比例,有偶然性,也有必然性。
4年前开学的第一天,刚吃过饭,一(2)班的班主任就跑进冯静办公室诉苦:班上的小雨,上课根本不听讲,跟他说话也没反应,还影响其他孩子,肯定有问题,这样的孩子怎么教……老师情绪有些激动。冯静安抚好老师,答应等孩子妈妈来学校接娃时跟她沟通一下。
当天下午4点多,冯静在校门口见到了小雨的妈妈。那时,她手里还牵着一个跟小雨一模一样的孩子,眼神木讷,不会说话。双胞胎,而且都有问题!冯静反应过来时有些震惊,两个孩子都是自闭症,弟弟自闭加智力障碍,比起小雨还严重不少。家里把症状轻一些的老大送到普通学校,就是希望他能学到点东西,将来也能带好弟弟。小雨妈妈的几句话,让冯静掉下了眼泪,原本准备的一堆话,想让小雨妈妈多花点心思在孩子身上,最终又憋了回去。
冯静把小雨交给了孙方方——普通学校里具备特殊教育知识与技能、能够对特需学生发展提供专业化指导的资源教师。
为了让小雨学会在课堂上管理自己,孙方方每天都会在小雨的记录本上贴上他最喜欢的贴纸。课上不随意下座位奖励1张,不撕纸再奖励1张,下课后小雨可以拿着贴纸兑换喜欢的酸奶。这个方法对小雨很有效,课堂上他随意下座位和撕纸的次数明显下降。
小雨也成为冯静的重点关注对象。她每天跟小雨大声打招呼,把办公室里喂鱼的任务交给他,慢慢地,小雨愿意跟她进行简单的交流。去年开学第二周,轮到小雨所在的班级升旗,前一天小雨特意跑到校长室,提醒冯静第二天看他跳舞。那天,冯静有些激动,用手机录了视频,发给小雨妈妈。
“校长,谢谢你,孩子都愿意上台表演了,很开心,他真的好多了!”小雨妈妈回复道。
不断增加的数据
随着国家对特殊教育的重视,特殊教育事业飞速发展。2015年,南京成为国家特殊教育改革实验区,开始探索让每一个特殊儿童得到适宜的教育。如今南京共开办了151所随班就读实验校,其中市融合教育示范校125所,省融合教育示范校3所。
教育部门的最新统计数字显示,目前南京全市有特需学生5000多人,在普通学校接受融合教育的达57%。这些学生大多在像孝陵卫初级中学这样的“随班就读”实验学校就读,且比例还不小:玄武区另一所在校生不到千人的小学,随班就读的特殊儿童有15人,建邺区一所初中校,在校生近千人,随班就读的特殊儿童超过20人。预计未来3年,南京仅孤独症孩子就有600人将进入幼儿园。
为了让特殊儿童找到兴趣所在,除了国家课程,南京部分学校还专门为他们开设了展能课程,如无人机、电子画板、攀岩、篮球、演讲等,一堂课上,一个老师就带一名学生。
光华东街小学通过引入科技互动手段和评测系统,为每一个有特殊教育需求的孩子量身定制教学方案。比如,利用体感互动游戏,对脑瘫孩子进行感统训练;为智力障碍的孩子单独授课;对自闭症孩子,根据他们在数学、艺术等方面的兴趣点培养特长。学校还推出“课上有指导、课后有辅导、作业个性化、考试特色化”的特殊教学评价方式,让每一个有特殊教育需求的孩子都能找到自己喜欢的课程,更好地融入校园。
在中央路小学,学校设置了个别化诊疗室、奥尔夫音乐治疗室、原创绘本故事工作坊等,帮助特殊孩子培养兴趣,同时还利用午休、自习时间,对特殊儿童进行“一对一”辅导或开展综合团辅。
两手紧握操控杆,看着无人机稳稳升空,校园俯拍的全景图便被记录下来……去年“六一”儿童节,四年级学生小峰在学校组织的“童心梦想艺彩飞扬”活动中向同学们展示了他的“飞行梦想”。虽然患有智力障碍,但在这所普通学校的校园里,小峰因为突出的无人机操控技艺被同学们称为“高手”。
最难的是转变观念
采访中我们发现,对于开办融合教育,有的学校面临着没有资源教师的困难,有的面临着学生太多老师对特殊儿童顾不过来的困难,有的面临着普通孩子家长反对的困难,而最大的困难可能还是观念——校方先入为主的“不太接受”。
冯静起初也很纠结:普通孩子家长会不会有意见?学校生源本就不理想,学区生会不会更不愿意留下来?老师们会不会有想法?学校的出路在哪里?
根据相关规定,只要是学区内的孩子,或者符合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入学规定的孩子,不管是不是特殊孩子,学校都得接收。
经过一段时间的思想斗争后,冯静说服了自己,“与其不情不愿地接受现实,还不如愉悦地把这件事做好。”她把这样的理念也灌输给老师们,引导老师们摆正心态。于是在2019年,学校通过教育部门认定,成为南京市第四批融合教育实验学校。
2021年,孝陵卫初级中学以“九年一贯制学校个别化教育实践与研究”为题,申报了江苏省特殊教育发展项目,不久便顺利通过,这让学校的老师们信心倍增。而项目的成功申报也给学校带来了40万元的经费支持。
有了项目,有了经费的支持,老师们的机会越来越多,参加培训,分享经验,学校在特殊教育领域的名气也越来越大。如今学校是2022年江苏省融合教育示范校培育对象,也是“中国融合教育推进:教师专业能力提升项目”实验学校。
更让老师们想不到的是,对特殊儿童的关照,也对普通学生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孩子们会留意这些特别的同伴,会懂得谦让,更懂得保护。
“每个校长在做这件事时,难免会有些纠结。”冯静坦言担心老师找不到职业幸福感,她经常在大会上跟老师们说:“当老师什么是幸福?也许人家的学生考上名牌高中、名牌大学是幸福,对我们来说,这些特殊孩子进门的时候能主动跟我们打招呼,我们就是成功的!”
责任编辑:董潇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