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基层去!

作者:许妍 发布时间:2024-12-12 来源: 《江苏教育参考》

  2022年教师节前夕,我接到前往盱眙采访张克军校长的任务。坦白讲,当时盱眙教体局提供参考的初稿已经十分成熟,最初我是带着完成“四季歌”式的常规报道的心态前往的。但事实证明,此次“主题先行”式的“套路”失效了。庆幸的是,在最终离真相更近后,我收获了一种“原来如此”的舒爽。 

张克军其人 

  盱眙县天泉湖镇中心小学龙山教学点很偏远,一条长且曲折起伏的山路是前往龙山的必经路。稿件的主人公张克军1982年从淮安师范学校毕业来到这个教学点,至今他已在这里守护了40余年。 

  采访前,我和大多数自以为懂的伪“知情者”一样,对张克军的第一预设是“人傻”。毕竟与他同期师范毕业的人大多走向了更高、更大的舞台,明明有多次高飞的机会,明明可以去城里、去规模较大的教学点,化更多桃李,但他选择偏安一隅,偏执得像只不愿见识更多风景的“留鸟”。 

  采访当天,恰逢学生报到日,报到点冷清得让人疑惑,与报端常见的熙熙攘攘的开学礼大相径庭。只有3位老人带孙辈前来报到,这3名孩子就是该教学点当年招收到的一年级全部新生。 

  彼时,我还没有见到主角张克军,盱眙教体局同行人员引见时,我才得知,远处手持扫帚正在清扫院落的竟是张克军,他晒黑的皮肤,与当地耕作的农民别无二致。正式采访还未开始,我此前预设的主题已被击碎一半。 

  他哪里是傻? 

  他的留守让孩子们免于奔赴几十公里外的中心校求学,让贫困的家庭少了额外的支出;让山里娃走出山村,看见更大的世界。他的留守是大写的、是无我的,坚守背后的隐藏之意是简单的“得失”二字不能衡量的。 

  更令人欣喜的是,守护乡村教学点40多年并未让他眼界受限。早在20世纪90年代初,他便结合留守儿童放学后无人辅导的实际困境,推出含各类社团、校本课程的课后服务;“小班化教学”“精细化教学”变被动为主动,化人少劣势为优势;逼着自己和一群银发教师一道提升专业发展水准更是家常便饭。 

  “在山村,有这样一位有学识、执着治学的启蒙教师显得有些另类,他对乡村贫穷学生作出的积极‘回应’,让我至今难忘。”电话采访中,张克军的学生、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委员会海淀分局工作人员刘生的中肯评价说明了一切。守护农村教学点40多年的张克军,仿佛一首诗,人约意丰。 

农村教学点其事 

  农村教学点是实施农村义务教育的重要办学形式,是保证农村地区尤其是偏远贫困地区学龄儿童就近入学的关键所在,对推动农村义务教育发展起了重要作用。自2001年起,中小学校布局调整在全国铺开,一些生源不足的农村学校和教学点纷纷被撤并,导致不少农村上学远、上学贵等问题出现。2012年,撤并风被叫暂停。从时间上来讲,农村教学点主要经历了产生和壮大、撤并和萎缩、恢复和保留3个阶段。 

  以盱眙县为例,截至目前全县现存农村完小(含教学点)共7所,学生数最少的34人,最多的261人。近年来,该县出台政策,在师资配备上兼顾教学点,并通过顶岗培训、送教下乡、网络微培训、校际网上结对等途径,不断提升师资素质,教学软硬件环境也得到了极大改善。 

  在张克军的影响下,盱眙县天泉湖镇中心小学开始有教师自愿前往龙山教学点送教。采访中,完成本职课务之余前来送教的英语教师翟延钦告诉我,“现在,农村教学点各方面改善了不少,在办学条件、教师待遇上城乡差距进一步缩小”。和张克军一样,让学生接受更好、更专业的英语教学,助力学生走出大山成了翟延钦坚持下去的动力。 

  当前,农村教学点普遍面临优质师资缺乏、办学条件差、生源流失严重、教学水平低等问题,系列问题使得农村家庭教育成本增加,农村人口和人才逐渐流失,乡村文明传承受阻。由此来看,张克军四十年如一日对偏远乡村教育的托举更显得难能可贵。 

  提高农村教学点教师职业的吸引力、构建科学精准的教师补充机制、完善职称评聘和聘期考核制度、加强教学点教师的信息技术培训,皆是地方行政部门应为、可为之事,应把乡村教育办成和城市教育平等却又不同的存在,唯有如此,方能保障农村学生也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 

采访报道其行 

  这篇人物报道切口虽小,但带给我的思考良多。结合当前开展的“大兴调查研究”工作,我最深的感触就是——到基层去! 

  那些不再保留小学校的村庄,孩子们怎么上学,路途多远,经济成本如何;那些被保留下来的村小,生源状况和教学质量如何;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如何应对短板;等等,都可成为记者、编辑的调研主题,记者的成长应在每次的行走中。 

  最后,说回最初“主题先行”的采访“套路”。预设主题无可厚非,但不可主题外全无其他,一叶障目。浅尝辄止、自以为有所获的采访,走不进人物内心、洞悉不来事物真相,走马观花式的假采访、浅采访绝不可取。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如今线上采访越来越常见、便捷,但仅靠一方屏幕,远远不够,少一些“线上”,多一些“面对面”,更好地实现“心贴心”,如此才能换来与教育发展相关的真心话、真问题、好经验、好做法。好的记者应如“桥梁”,联通上下、内外,真采访、呈实情;树典型、寻正例;拓思路、启民心;为正确的决策提供参考,为教育发展传声,为政策执行添力,才能让教育的样子更加美好。 

  回想自己对接淮安市教育宣传工作7年多来,许许多多的名字在我的采访之旅中留下了浓重的印记:纪巧(感动江苏教育人物——2016最美幼儿教师)、张菊芳(2020江苏教师年度人物)、接兴国(中国好人)、吴凯(中国好人)、汪丛蓉(淮安市最美教师)、张克军……他们宛如点石成金的魔法师,点亮了深耕的热土,点亮了两眼饱含渴望的孩子们,点亮了并肩作战的同道之人,也点亮了自己,更点亮了作为“桥梁”的我。 

  本文原载于《江苏教育参考》2023年第2期,作者系《江苏教育报》记者,其作品《用“留守”换更多山里娃“高飞”》获 “2022年度江苏教育新闻奖”评选一等奖 )

责任编辑:董潇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