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现代化”不等于“城市化”

作者:蒋芳 发布时间:2024-12-12 来源: 《江苏教育参考》

  一所乡村小学,在发达的长三角、江苏省省会南京,经历几十年城市化进程,不仅没有萎缩,还越办规模越大,并且开始反哺主城区的教育,为海外培养华文教师……如此环境、如此发展,套用一个现在的网络用语——“相当炸裂”。 

  作为新华社江苏分社的文教记者,坦率说我在多年调研报道过程中已经形成了自己的一些固定认知,比如:优质教育资源集中在城市,乡村教育萎缩严重,海外有很多先进教育理念,等等。 

  几年前一次偶然的契机,我认识了南京市浦口行知学校的杨瑞清校长,他几十年如一日的教学探索和成果不仅丰富了我的新闻报道,更颠覆了我很多的固有认知,尤其是“教育‘现代化’不等于‘城市化’”这句话对我产生了持久的影响。 

三个“宝贝”让我难忘 

  最早一次采访杨瑞清校长,是因为劳动教育。 

  20196月初,我们做了《焦点深谈:劳动教育,请别“沉没”》的专题调研,发表了《好逸恶劳、嫌贫爱富、不劳而获……——部分青少年劳动价值观异化五大怪象》《小学生每天劳动12分钟——中小学劳动教育面临家校社三缺位》《评论:打捞“沉没”的劳动教育》等一组深度报道。 

  这组报道里提到: 

  学农基地稀缺是各地普遍面临的情况。江苏省第一家农村社会实践基地——行知基地,是农事劳动基地,里面有30余亩果园、茶园等,加上150亩荷花园,已经累计接待了近40万名中外学生来这里参加劳动。记者在这里看到,墙上挂了30多所南京中小学的实践基地牌子。 

  “学生来的数量是不少,但具体到个人,可能整个初中或高中阶段也就来个三五天。劳动教育不可能光靠基地,更多的还在平时生活中。”南京行知教育集团校长杨瑞清说。 

  正是这次调研,让我对这所学校里的三个“宝贝”留下深刻印象:8棵柿子树、千余种荷花,还有世界各国学生合作种植的红薯。也很惊讶地了解到,行知基地是全国青少年校外活动示范基地、全国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营地,累计近50万中小学生来体验乡村生活。 

  ——8棵柿子树,当孩子们伸手能够到果实之时,就迎来了“柿子节”。校长杨瑞清带着师生们一起采摘,通常能收获2000多个柿子。 

  ——丁跃生家的荷花园,浦口农民丁跃生虽然是农民出身,但他能种出1400多种荷花,培养出的荷花占据全球新品种的四分之一。每当老丁家的荷花盛开时,杨瑞清就带学生到这里来识荷、赏荷、写荷,学生们对乡土的情感加深了,也会把丁跃生这样的新型农民当做榜样。 

  ——红薯地,由世界各地的学生接力种植,新加坡的学生翻地,德国的学生栽苗,韩国的学生浇水,中国的学生松土,英国的学生采收,合作、友谊、尊重的价值观在各国师生心中扎根。 

  居然有一所学校是这样认认真真地坚持在劳动中育人的,并且持续了多年,我当时就向杨校长承诺:“有机会一定好好写写你们学校,真的太有意思了。” 

宝藏校长带来的“新惊喜” 

  从那时起,我就把浦口行知学校和校长杨瑞清作为了自己的调研“宝藏”,碰到教育领域看不清、想不透的难题时,我常会抄起电话向杨校长请教。 

  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杨瑞清校长在教育园地里又给人们带来了新惊喜,最终促成《“支教”城里孩子,“代培”海外教师:一所“村小”的逆袭》一稿的诞生。 

  2020年,浦口行知学校突然成立“云播中心”,设立了中文、中餐、中医、书法等8个直播间,给美国孩子在线开设一二三年级中文课,为新加坡学生开展线上中华文化学习课程等。我听到这件事的时候很惊讶,虽然之前知道这所学校在海外是有一定知名度的,但没想到居然疫情也隔不断这种影响力。 

  尤其是对海外华文教育工作者的培训,竟然也还在持续。我在报道中提及这样一个案例: 

  “这是很特别的一年,我们所有的课程都是线上进行的。期待疫情过去,还可以有在南京拥抱和同行的一天。”一位马来西亚学校的校长在最近一次线上研修班的结业班会上说。这是行知小学连续11年承办马来西亚中文教师研修班,去年首次线下转线上,仍有马来西亚全国228名校长老师参加了培训。 

  杨校长告诉我,仅2020年学校就累计开展80多次线上交流活动,吸引了境外2.8万人次参与。我当时问他:为什么他们对你们这样一所学校这么感兴趣?中国有那么多的“名校”啊。杨校长说:我们要对中国自己的教育有信心,教育“现代化”不等于“城市化”。 

  浦口区教育局副局长任卫兵也补充说,往往一谈教育现代化、教育均衡,就是把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复制到农村,也把过度竞争、筛选和功利等问题带到了农村。陶行知先生提出的“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提醒我们乡村教育不能变成城市教育。 

  可以说,他们的这些话振聋发聩,让我思考了很多。 

坚守乡土带来启示 

  多年来,采访行知学校和杨瑞清校长给予我的不仅仅是报道里写下的故事,更让我思考“中国教育现代化在农村如何实现”的问题。 

  我把这些思考总结为三个启示: 

  一是乡土情怀和乡村资源是乡村学校发展的沃土,乡村学校现代化不能一味城市化。 

  从一个落后村小变成了现代化的教育集团,但行知小学依旧完整保留着40年前的村小原貌,建设了乡土文化陈列馆,与现代化的教学楼群相映成趣。同时,教学崇尚自然,不追求竞争排名,学生们挖红薯采茶叶、登山野炊,也强调合作学习、自主发展。还因地制宜开办了“娃娃农科院”,陆续成立了五个小小研究所:水稻肥床旱育稀植研究所、粮油作物研究所、水生花会研究所、昆虫研究所、能源气象研究所。正如行知基地主任刘明祥所说的,“都认为乡村学校缺教育资源,但其实宝藏就在大自然中。” 

  可见,中国的教育现代化在农村要突破,应当完整保留乡村学校特色,建构一种自然、健康、和谐的乡村教育现代化模式,提倡农村的孩子接受教育后致力于改变乡村的面貌。 

  二是劳动教育有着明显的综合育人效果,可以成为乡村学校现代化的特色路径。 

  据统计,行知学校历史上,1967年至1975年间出生的学生,在小学阶段有72%的人留过级,51%的人留过两年以上。2000年以后,学校所在的五里村地区,随着由县改区、由乡镇改街道,外来务工人员子弟增加、单亲家庭率高达三分之一、家庭对教育支持度低等新问题凸显。 

  面对这样的生源实际,杨瑞清校长反复强调:“我们的目标不是培养‘人上人’,而是培养有‘生活力’的真人。” 所谓的“生活力”,就包括健康的体魄、劳动的身手、科学的头脑、艺术的兴味和改造社会的精神。同时,引导学生从小崇尚劳动、尊重劳动,长大后能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 

  实践也证明了行知学校劳动教育的育人效果。2021年,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对行知小学1986届-202181个毕业班的2735名毕业生的学习、成长情况进行了一次摸底调查。结果显示,行知校友记忆中的学校生活和当下生活体验均为优良,表现为有“快乐感”“自尊感”“自由感”和“做真人”“爱生活”“善学习”“有担当”。 

  三是乡村教育现代化的关键支撑在良师,新时代需要更多“杨瑞清式校长”。 

  人生为一大事来,做一大事去。这句陶行知先生的名言影响了杨瑞清的教育人生。 

  他从1981年毕业到五里小学(行知小学前身),扎根乡村41年,组织上曾提拔杨瑞清做团县委副书记,但他还是回到了校园。不恋城市去乡村,不恋机关到基层,不恋“官位”爱课堂的人生选择,令人钦佩。 

  2005年以来,在杨瑞清的带领下,行知小学不追求打造名师,而重视培养良师,形成了一支扎根乡村的良师团队,一所小小的村办学校也在时代的进程中“逆袭”而成具有本土情怀、国际视野的教育集团。杨瑞清和他的团队累计开办了100多个行知班,开展了20多项行知教育试验,令人钦佩,更值得研究和借鉴。 

  本文原载于《江苏教育参考》2023年第4期,作者系新华社高级记者,其作品《“支教”城里孩子,“代培”海外教师:一所“村小”的逆袭》获2022年度江苏教育新闻奖”评选一等奖     

责任编辑:董潇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