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好汉”的故事:从铭记到传承

作者:张莎沙 发布时间:2024-12-12 来源: 《江苏教育参考》

一份特殊的“六一”儿童节礼物 

  2021530日晚,我接到消息,习近平总书记给淮安市新安小学五(8)中队的少先队员们回信了!这份珍贵的儿童节礼物,将在531日上午送到孩子们手中。 

  作为新安小学的校友,那一刻,我的心情久久难以平复。 

  “你们好!收到你们的来信很高兴。你们学校是‘新安旅行团’的母校,你们在信中表达了对学校红色历史的自豪之情,也说到了你们学习党史的收获……”531日上午,在新安旅行团历史纪念馆会议室,时任江苏省委书记娄勤俭向少先队员逐字逐句传达着习近平总书记的回信。纸短情长,字字暖心。这封回信让整个校园沉浸在巨大的喜悦中。 

  为什么是新安小学?作为新安旅行团的母校,这所学校如何传承“新旅”红色精神,并将之落实到教育实践中的?毕竟,当年的“新旅”团员“没有先生带,父母也不在”,在战火中“游历”了大半个中国,而如今的孩子们身处和平年代,学习生活又是如此不同。带着这些问题,在搜集基本事实的基础上“多想一层,多看一眼”,是这篇稿件诞生的契机。 

一份值得借鉴的育人经验 

  穿越80多年时光,昔日的“新旅”精神如何在新安小学生根发芽?为了找到历史与今朝的联结点,我们首先约到了新安小学校长张大冬和新安旅行团历史纪念馆馆长顾学让,以图从宏观角度把握“新旅”精神在这所校园里的生命力。 

  一把由炮弹壳、老鼠皮和电话线做成的二胡,一幅“岩洞课堂”的还原画,一本小团员自己组织定期出版的儿童刊物……走进纪念馆,每件藏品都那么朴素、可爱,透着一股认真劲儿。“新安旅行团成立于民族危亡的关键时刻,在条件极其艰苦连吃饭都成问题的情况下,他们抱着讨饭也要抗日的决心走向全国,把个人成长和国家命运紧密相连,这是孩子们成长路上取之不尽的精神宝藏。”顾学让介绍道。参观纪念馆、了解新旅历史是每一个新安小学学生的第一课。学校还会培训选拔一批馆内讲解员、校外宣讲员,确保每个学生对新旅的红色历史耳熟能详。 

  十七年历程、五万里征途,在没有固定老师、没有校舍、没有教材的情况下,新安旅行团创造了独有的“小先生”制和“民主生活会”制度,培养了政治、军事、科技、文化、艺术等各领域杰出人才将近200人,创造了教育史上的奇迹。校长张大冬告诉我们,学校基于“新旅”的教育传统,针对文化知识学习,打造了“小先生课堂”;针对德育培养,制定了“小主人”校本,将陶行知的生活教育主张践行到实处。  

  为了获取更为直观的报道素材,我选择在新安小学蹲点采访三天,切身了解教师的备课过程,参与家访活动,和同学们一起上课、下课,真实感受“新旅”教育经验的实践力度。 

  在新安小学的课堂上,我最明显的感受是学生的“表达时间”并不比老师少。相比传统教学中“老师讲、学生听”的模式,在这里,老师担任“引导者”“主持人”的角色,而学生则成为课堂的“主角”,他们大多敢于表达、逻辑清晰且善于团结协作。这种模式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让课堂成为发现问题、寻找答案的“思维实验室”。 

  离开学校返回家庭生活,他们则成了个人生活的“小主人”,叠衣、刷鞋、收拾房间,有时还给父母炒上几碟小菜……这份生活技能的养成从300节德育微课落实到由家长、老师共同点评的互动式“成绩单”,从入学贯穿至毕业,助力每个孩子走向更广阔的人生。 

  最令人感慨的是,这些教育经验都能在新旅的历史实践中找到源头。在新旅17年征程中,小团员们“大的教小的,会的教不会的”,在“学中做、做中学”,在劳动实践中提升思维和动手能力。在离开父母、宣传抗日救亡的征途里,新旅团员早早择定了人生理想,懂得独立自主、团结互助的重要性。他们渴求知识、向往光明,最终将自身的成长史书写成了个人成长和国家命运紧密相连的爱国史。 

一份永放光芒的精神宝藏 

  在整个采访交流过程中,“谈及‘新旅’自豪感便油然而生”是这群孩子的共同特点,这份与红色血脉世代相连的自知自觉,在无形中给予每一个孩子前进的力量。 

  2022530日,由新安小学学生主演的现实题材儿童剧《新安旅行团》在淮安首演,并通过全网直播的方式与全国人民见面。为了这场戏,他们离开父母封闭排练了两个月,在集体生活中,大的照应小的,会演的教不会演的。我去“探班”时,看见大家都穿着新安旅行团的蓝色工装裤,高年级的学生正安慰因说不好台词而自责哭鼻子的小同学。这可不就是当年“新旅”的日常画面吗? 

  开演当晚,我坐在观众席,遥遥看见舞台上好多熟悉的稚嫩脸庞。还在为学弟学妹们正式演出捏一把汗的我,却看到他们早已从初试表演的手足无措成长到坦然登台的游刃有余。在穿越历史云烟的舞台上,一双双稚嫩的小手隔空紧紧相握,既是对“新旅”历史的致敬,也是对红色精神的传承,透过人生历程中这一次珍贵的精神洗礼,这群新时代的好少年已然接棒前行。 

  本文原载于《江苏教育参考》2023年第1期,作者系新华日报社淮安分社记者,其作品《敢为“小先生” 能做“小主人” 争当“小好汉”》获“2021年度江苏教育新闻奖”评选一等奖) 

责任编辑:董潇潇